跳转到内容

良弼 (愛新覺羅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觉罗良弼
大清禁卫军训练大臣
族裔满族
旗籍镶黄旗
字號字赉臣
諡號忠靖
出生大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大清四川省成都府
逝世大清宣統三年
1912年1月29日(1912歲—01—29)(34—35歲)
 大清顺天府

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9日),字赉臣爱新觉罗氏滿洲镶黄旗紅帶子,清末立憲派大臣、宗社党首领,官至旗軍副都統辛亥革命後,遭同盟會京津分會成員彭家珍自殺攻擊刺殺身亡。

生平

[编辑]

良弼出身愛新覺羅宗室,為清显祖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第五子贝勒巴雅喇后裔。顺治年间良弼七世祖巩阿岱(贝子拜音图之弟)以附睿亲王多尔衮故,遭削爵、幽禁,并黜宗室。直到嘉庆四年清仁宗始命复宗籍,赐红带子

良弼曾祖父为道光年间的大学士伊里布;祖父为文举人桂龄[1];父亲凯顺以候补知县“榷(四川)万县税务,卒于差次”[2][3]

光绪三年(1877年),良弼生于四川成都,早年丧父,与母亲杭阿坦氏(同知衔四川新宁县知县、京口驻防蒙古镶白旗国澍之次女)相依为命,由叔外祖父、四川知府衔候补直隶州知州国璋“携之任所,以养以教至成立”[4],往来于四川与母家所在之京口旗营[5],接受的是正统忠孝伦尚教育,侍母极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良弼前往湖北,拜于鄂督张之洞门下,“仰南皮如泰山北斗”[6]。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该省选送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步兵士官生第二期。毕业后良弼留日觀操,被分配到步兵第3联队第40队,因成绩优秀,清政府期待他担负军事骨干人才,1903年10月驻日公使照会日本政府称“良弼以修学成绩良好,希望为任用归国”[7][8]

良弼居東京期间,正值留日学生中的革命派疾呼排满,经常攻击、排斥满人学生,满汉学生间有很大的隔阂。因良弼品学兼优,革命派对他早怀戒备[9],指其“專司偵察革命黨,偶有建立青年會者,良弼亦投身其中。聆激烈之談,必拊掌贊詡,實則革命黨人之一舉一動,皆周悉而審思之,偽為輯睦,‘陰相殘破’”[10]。良弼是否真有此作为颇有疑问,事实上他在留学期间多与汉族学生交游,其中吴禄贞孙道毅等成为其一生的莫逆之交[9][11]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良弼在东京出版《参谋要略》,该书研究统筹用兵,是他留学期间的学习成果。同年十二月,正在留日实习的良弼奉召回国。

回国伊始,良弼即在练兵处军学司办理编译事宜。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编译科监督

良弼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补军学司副使,8月袁世凯延揽其为调充陆军第八标统带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良弼仍回军学司副使原差,并主持保定陆军学堂校务。良弼还历充考验迁安保定马厂各处陆军各镇大臣随员长,奏充考试陆军游学毕业襄校官提调官等差 。同年,新军河南彰德举行会操,任北军审判长。九月,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并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次月派在参议行走。這期間,按照良弼自己的説法:“時值朝廷銳意圖强,振興武備,臣以菲才,屢司戎務,舉凡陸軍章制,教育規則,靡不戀心贊畫,期收成效。”[12]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充任修订法律馆谘议官,参与编撰新律;同年底拱卫京师禁卫军成立,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负责管理禁卫军[13]

宣统元年(1909年)3月,陆军部校阅四镇请奖案内,良弼以应升之级记名。5月,两江总督端方奏称良弼“才猷敏练,学术精深”、“其宅心忠亮,足备武学顾问之选”。6月,日本驻清朝公使伊集院彦吉授良弼三等旭日勋章。7月,清廷从良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不谙军事,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10月,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

1910年,大清禁卫军首领访问奥匈帝国,摄于布达佩斯。前排左二是哈汉章,左三是李经迈,左四是载涛,右一是良弼;二排左四是田献章,左六是程经邦;三排左三是唐宝潮,左六是刘恩源

宣统二年(1910年),随载涛為首的陸軍考察團赴日本、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軍政,期間良弼“游歷各國,處處能見其長,如查閲軍務、對答國事、駕行氣球,皆能周詳有法,從容不迫,外國人交口譽之。”[14]

宣统三年(1911年)2月,载涛具奏随同出洋人员援案请奖,良弼奏准为陆军协统并赏戴花翎。同年秋参与滦州大操武昌起义后,良弼反对起用袁世凯,冀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11月,袁世凯进京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调冯国璋任禁卫军统制,良弼被夺去统领禁卫军实权;同年12月9日授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15],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他说:“上年我奏请释党人,开国会,皆不我听,今秋变起,请以禁军赴前敌,又不我用,而委之荫昌;内廷纷争,外患四起,我宗社之亡将无日矣!我见政府不可为,始组织宗社党。”[16];1月26日,良弼议事毕回家,在光明殿胡同家门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红罗厂街),遭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杀手彭家珍向其投掷炸弹,炸伤左腿。良弼遇刺,并未即死,救治了两日,请日本军医做了截肢手术,但终于伤重身亡。良弼為人慷慨激昂,置死生於度外,還稱讚刺客彭家珍“此刺客確是英雄,知道我在,清室必不亡,遂和我拚了,真知我者也”[17] ;在遺摺(全文见下)中,他還戀戀不忘地叮囑:“尊重信條,實行憲政,以挽將傾之國勢,而收已渙之人心。”[12] 不過他也意識到自己死亡之後,清朝就會滅亡,“我本军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从兹灭亡何?”。

1912年2月1日,拟以副都统阵亡例从优赐恤,“予被害身故,鑲白旗漢軍副都統良弼優恤,如副都統陣亡例。”。[19]但是良弼死后十余天的2月12日(十二月廿五[戊午]),宣統逊位,“典禮院奏遵查已故副都統良弼應得恤典。並請照章予謚。得旨、毋庸予謚。[20]抚恤之事无人再提。

良弼家中并不富裕,其妻杭阿坦氏(漢姓趙氏)已于宣統三年(1911年)正月去世,留下岳母及三个女儿,日子十分艰难。秋瑾好友、清末女杰吴芝瑛闻此,写就一篇言辞极为恳切哀怨文章,呈交有关部门[21],抚恤金一事,总算有了下落。

良弼素有大志,以知兵而为清末旗员翘楚,不但是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参与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举凡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卢静远章递骏陈其采冯耿光蒋百里等无不延纳,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幹将。然其自负而傲上[22],惜才而厌庸碌,改革过激而得罪碌碌权臣,结果“颇为时忌”,“常以不得行其志为恨”,以独木支危厦何其难哉?[23]

廉泉等友人184人为悼念良弼,1923年1月27日(阴历十二月十一日)在西城翊教寺开良弼殁后十一周年纪念会,在该寺建设“良公祠”,赠私谥“忠靖”。溥仪及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前任大总统徐世昌等人亦赠匾额。

世系

[编辑]
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中的良弼像

爭議

[编辑]

愛新覺羅·良弼是清末重要的政治人物,曾留學日本,主張君主立憲,積極推動軍事改革。辛亥革命期間,他主張以軍事手段平息新軍兵變。由於其身為遠支宗室皇族,良弼被視為滿族保皇派的代表人物,遂成為革命黨「種族革命」暗殺行動的主要目標。

2022年,由王偉執導、江奇濤編劇的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以1900年庚子國變為背景,聚焦清末民初五位青年的命運抉擇與家國情懷。劇中男主角被廣泛認為以良弼為原型,該劇在首播當日即遭緊急下架,引發廣泛爭議。

爭議焦點

1. 角色設定與歷史觀點

劇中男主角「良鄉」的原型被廣泛認為以愛新覺羅·良弼為原型。劇情將其塑造成一位具有理想和抱負的青年,展現其赴日留學、推動國家改革的經歷。儘管這種描寫與良弼的生平及其改良主義立場基本相符,但由於他在辛亥革命期間堅定主張武力鎮壓起義,劇中的正面塑造被批評為違背中國近代官方倡導的革命史觀和「排滿」立場。有評論指出,該劇涉嫌美化「反革命」保皇人物,被質疑帶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2. 劇情與審查制度的衝突

人生若如初見》原定於2022年7月18日於湖南衛視黃金時段播出,並同步上線至各大網絡平台。然而,在開播前30分鐘,該劇被緊急撤檔,網播亦隨之中止。儘管官方以「技術原因」解釋延期,但輿論普遍認為,真實原因在於劇中內容與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不符。特別是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主管部門對涉及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審查趨於嚴格,力求防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傳播。

3. 觀眾與業界的反應

劇集的突然下架在觀眾和影視業界引發廣泛討論。有觀眾認為,劇中對滿清貴族的描寫「過於正面」,“與歷史事實存在出入”,可能“誤導”年輕一代對清朝和辛亥革命的認知。業界人士則指出,在當前審查制度之下,創作者在處理敏感歷史題材時需更加謹慎,特別是涉及重大歷史人物與政治立場的情節,應精準把握表達尺度,以規避審查的紅綫。

最新進展

年代傳奇劇《人生若如初見》歷經多次撤檔、檔期調整與內容整改後,於2025年5月13日突襲上線愛奇藝平台,成為近期備受矚目的歷史題材作品。在重新播出的版本中,製作方歷時三年進行大幅度修改,主要包括角色更名、刪減敏感情節,以及敘事重心的全面調整。

1. 角色更名:原劇中多位主要角色更改姓名。例如,男主角「良鄉」更名為「梁鄉」,其皇族身份僅由吳越飾演的母親一句「多爾袞後人」予以輕描淡寫地暗示,其餘背景則全面模糊化處理;女主角「秋紅」改名為「謝菽紅」,「俞天白」則更名為「吳天白」,以避免觀眾聯想到秋瑾喻培倫等歷史原型人物。

2. 刪減敏感情節:為規避審查風險,劇中部分對白與敏感橋段遭到刪除。例如,原劇中若干被指「為保皇派洗白」的情節已全面刪除,甚至不惜插入若干突兀的「自污」橋段,以強化不得美化保皇派的所謂「歷史正確性」;同時,革命者的形象亦經過重新修飾與定位。

3. 調整敘事重心:新版劇情更加聚焦於革命主線,刪除了大量情感戲與歷史細節,如「良鄉與秋紅跨越陣營的愛情線」遭刪減,導致部分觀眾認為劇情主線略顯鬆散,情感鋪陳生硬,所有原先展現人性光輝與矛盾掙扎的戲份幾乎蕩然無存。

本輪改動雖旨在迎合審查制度與正統歷史觀點,但也引發不少觀眾不滿,認為改動過度,嚴重削弱了原劇的完整性與情感張力。

結語

人生若如初見》的下架事件凸顯了中國影視創作中歷史題材的高度敏感性。在政治氣候緊張或重大政治節點臨近之際,作品的價值導向與歷史立場必須與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對於以真實歷史人物為原型的藝術創作,製作方需在史料真實、審查尺度與市場預期三重紅線之間謹慎拿捏,以避免觸碰審查底線的風險。

然而,《人生若如初見》的修改方向卻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創作邏輯:以「歷史正確性」取代藝術真實性。為了通過審查,創作團隊將保皇派集體「降智」,實際上是用當今中國的「政治正確」審視過去的歷史。當梁鄉的貴族背景被視作為思想覺醒的「障礙」,當所有保皇派都變成臉譜化的反派,這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穿著古裝的現代思想教育片。有觀眾指出,復播版中梁鄉背誦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特寫鏡頭,與原版中擔任清末憲政改革中設立的修訂法律館諮議官的良鄉探討君主立憲可行性的長鏡頭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才是真實的歷史,而前者卻正是歷史虛無主義

總的來說,《人生若如初見》這部命途多舛的劇集,雖然擁有精良的製作班底和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繹,但三年前的下架風波餘威猶在。儘管製作方宣稱刪改版「更符合主流價值觀」,但市場反饋卻很誠實:復播後的刪改未能完全滿足所有觀眾的期待,開播三天,該劇豆瓣評分從預期的8.5跌至6.2。正如有評論所言,“真正成功的藝術作品需要尊重觀眾的智商,不需要靠刪改歷史複雜性來傳遞價值觀”。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7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冯其利:京郊清墓探寻。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2. ^ [民国]爱仁 纂修:重修京口八旗志 卷五• 贞孝,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6年(1927)抄本。
  3. ^ 护理四川总督 游智开:奏为万县交卸厘局委员凯顺去年九月因病痰迷自用洋手枪轰毙事。光绪十二年九月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3-7309-049。
  4. ^ 郭建鹏,姜绍泽 整理:廉泉遗札续拾近代中国,2019,31 (2):311-332。
  5. ^ 姚锡光: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7月,p.117。
  6. ^ 劉體智:異辭錄·卷四。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7. ^ 吉辰:清末湖北省的留日军事教育———以张之洞督鄂时期为中心。教育学报,2019,15 (5):81-90。
  8. ^ 王鼎:清末における湖北省の軍事留学生。環日本海研究年報 (25),84-114,2020年3月。
  9. ^ 9.0 9.1 阿部由美子:爱新觉罗·良弼:王朝末期精英的悲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杭州师大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编:政治精英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273页。
  10. ^ 曹亞伯. 第十一章 徐錫麟刺恩銘. 武昌革命真史 前編. 上海: 中華書局. 1927 [202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11. ^ 李慶国:呉禄貞と日本(1)——呉禄貞に関する伝記史料をめぐって。追手門学院大学国際教養学部紀要 (10), 21-41, 2016。
  12. ^ 12.0 12.1 良弼:良弼被炸后遺折。故宮明清檔案館存。
  13. ^ 吴兆清:清末禁卫军。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 (02),12-23。
  14. ^ 郭希仁:良弼名喧京师。丽泽随笔,宣统三年三月,2(3): 15。
  15. ^ 查時傑:清末的宗社黨.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第五期,1978年6月,125-139。
  16. ^ [民国]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下。武昌:久华印书馆,民国37年(1948)铅印本。
  17.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七) P277
  18. ^ 晚清官员遗折选编(下) 良弼遗折. 《历史档案》2022年第3期. [202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8). 
  19. ^ 《清实录 宣统朝政纪》 卷六十九 辛亥 十二月 丁未(当日最后一条).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8). 
  20. ^ 《清实录 宣统朝政纪》 卷七十 辛亥 十二月 戊午(即最后一条).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3). 
  21. ^ 吳芝瑛爲良弼弱女呈遞哀詞. 時報 (上海). 1913-05-26. 
  22. ^ 滕新才:良弼、铁良与清末政局。文史杂志,1994年第03期,16-18。
  23. ^ Hu Ying: Enemy, Friend, Martyr: Commemorating Liangbi (1877–1912), Contesting History. Late Imperial China. June 2017. 38 (1): 1-45.

來源

[编辑]
  • 赵尔巽、柯劭忞等主编: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列传二百五十七•良弼。
  • 廉泉辑:天荒地老录,民国元年(1912)京师良公祠铅印本。
  • 冯恕:庚子辛亥忠烈像赞,民国23年(1934)珂罗版印本。
  • 李炳之:良弼印象记,见于《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八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 常顺 遗稿:赉臣被炸追记,见于《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 韓鋒(遺稿):良弼被炸的原因和經過。见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p.27-32。
  • 吴兆清:良弼。清史编委会 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八卷)(郭汉民,徐彻 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20-125。
  • 吴兆清:袁世凯与良弼被炸案,见于《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02期。
  • 梁旭毅:良弼傳。首都博物馆丛刊编辑委员会 编:首都博物馆丛刊(第一辑),1982年,p.28-32。
  • 李华英:李华英录叙彭家珍刺良弼經過。学术月刊,1958年03期,p.76。
  •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 汪荣宝:汪荣宝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 聼禪:譚良賚臣及其他。《文史》月刊復刊 第三期(1945):14-16。
  • 東洋史の卒業論文:満清貴族良弼と辛亥革命。山形大学東洋史研究室,1992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