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由人類實踐的非物質傳統與習俗。作為一個國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們包括慶典、節日、表演、口述傳統、音樂以及手工藝製作[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由2003年起草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立[2],並於2006年生效[3]。新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的決定,由公約設立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負責[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4年12月2日批准了該公約[5]。該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共擁有44個項目[5]。在這44個項目中,有39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4項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項列入《優秀實踐名冊》[5]。該國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8年列入,共有四個項目[6]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四次擔任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成員,任期分別為2006年—2008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和2024年—2028年[5]。2007年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一次特別會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市舉行[7]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编辑]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含「有助於展示文化遺產多樣性並提高對其重要性認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

  *跨國遺產
名稱 圖像 入選年份 編碼 簡介
崑曲 2008年[a] 4 崑曲發展於明朝,起源於中國東南蘇州地區的崑山縣。其根基來自民間戲曲,經過演變成為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崑曲是現今仍在上演的中國最古老戲曲之一。崑曲以其獨特的結構與旋律(崑腔)聞名,經典劇目包括《牡丹亭》與《長生殿》。它融合了歌唱、念白、複雜的舞蹈技巧、雜技與象徵性動作。戲劇角色包含小生、旦角、老生及各類丑角,均身著傳統服飾。崑曲以竹笛、小鼓、檀板、鑼鈸等樂器伴奏,用以襯托舞台上的動作與情感。崑曲以其精湛的節奏模式(唱腔)著稱,對後世中國戲曲如川劇京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自18世紀以來,崑曲因對觀眾的藝術修養要求較高而逐漸式微。20世紀中期尚有400餘支曲牌常於演出中傳唱,如今僅存數十支仍在上演。崑曲得以存續,仰賴於一批熱忱的行家與支持者的努力,他們致力於吸引新一代表演者的興趣[9]
古琴藝術 2008年[b] 61 中國的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代表著中國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傳統。這一古老樂器在早期文獻中有所記載,並得到考古發現的佐證,與中國知識分子歷史密不可分。古琴演奏發展為一種精英藝術形式,由貴族與文人在私人場合演奏,因此從非為公開表演而設。此外,古琴乃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琴棋書畫」之一,與書法繪畫圍棋並列。相傳需經二十年訓練方能精通。古琴有七弦十三徽,通過十種不同繫弦法,演奏者可獲得四個八度的音域。其三種基本演奏技法稱為散、按、泛。散音以右手單獨或成組撥奏空弦,發出堅實清亮的音色,用於重要音符;泛音則以左手手指輕觸徽位,右手撥弦,產生清透的飄渺餘韻。按音亦需雙手配合:右手撥弦時,左手按弦並可滑至他音,或作各種裝飾音與顫音。如今,訓練有素的古琴演奏者不足千人,在世大師恐不逾五十位。原有數千首曲目急遽萎縮,至今僅餘百餘首作品常被演奏[1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2008年[c] 109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廣泛流傳於維吾爾族社區的多種木卡姆藝術之總稱,該民族為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上,新疆地區因位於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長期以來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色。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包含歌曲、舞蹈、民間與古典音樂,其特點在於內容、編舞、音樂風格及使用樂器的多樣性。歌曲的韻律與節奏變化豐富,既可獨唱亦能合唱。歌詞不僅涵蓋民間歌謠,還包含維吾爾古典大師創作的詩歌,展現了詩歌、諺語、民間敘事等多種風格,見證了維吾爾社會的歷史與當代生活。在木卡姆樂團中,主奏樂器皆以當地材料製成,形式各異(包括弓弦樂器、彈撥樂器或吹奏樂器)。舞蹈技巧融合獨特的步伐、節奏、隊形,以及如口銜花、頂碗舞、模仿動物等獨舞動作。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發展出四大區域風格,分別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與《哈密木卡姆》。如今,像麥西熱甫這類全民參與木卡姆的社群慶典已日漸稀少。傳承此傳統的責任落在民間藝人肩上,但年輕人對木卡姆的興趣正逐漸衰退。部分木卡姆曲目已失傳,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中的某些段落——該套曲全本包含300多首樂曲,以12套器樂與聲樂組曲呈現,總時長超過20小時[11]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不適用 2008年[c] 115 此項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國的跨國遺產。「長調」和「短調」是蒙古歌曲的兩種主要形式。作為一種與重要慶典和節日相關的儀式性表達形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中扮演著獨特且崇高的角色。它於婚禮、新居落成、孩子出生、馬駒烙印以及蒙古遊牧社群慶祝的其他社會活動中表演。長調亦可在那達慕——一種包含摔跤、射箭和賽馬比賽的節慶中聽到。長調是一種抒情吟唱,其特點在於豐富的裝飾音、假聲、極寬的音域以及自由的作曲形式。上升的旋律緩慢而平穩,而下降的旋律則常以活潑的節奏穿插其中。長調的表演與創作與蒙古遊牧民族在其祖先草原上的牧區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長調被普遍認為起源於2000年前,自13世紀起便有文學作品記載。多樣化的地區風格保存至今,其表演與當代創作仍在蒙古及位於中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遊牧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自1950年代起,都市化工業化逐漸取代傳統遊牧生活方式,導致許多傳統實踐與表達形式消失。傳統傳承者曾作為遊牧民族生活的部分草原已因沙漠化而喪失,迫使許多家庭轉向定居生活,使得長調的許多經典主題(如讚頌典型遊牧民族美德與經驗)失去其相關性[12]
侗族大歌 2009年 202 中國貴州省南部的侗族流傳著一句俗語:「飯養身、歌養心」。他們以音樂傳承文化與知識的傳統,體現在侗族大歌這種無樂器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合唱中。其曲目涵蓋多種體裁,包括敘事歌、童謠、迎客歌,以及考驗演唱者模仿動物聲音技巧的模擬歌等。大歌由歌師傳授給歌隊,正式演出於侗寨中作為儀式、娛樂與議事地標的鼓樓,或更隨性地在家庭與公共場所進行。這些歌曲堪稱侗族百科全書,講述民族歷史、頌揚人與自然合一之信仰、保存科學知識、抒發愛情,並弘揚尊老睦鄰等道德價值。如今大歌仍廣泛傳唱,各村寨皆擁有依年齡(有時按性別)組成的多支歌隊。除了傳播生活方式與智慧,它更是侗族身分認同與文化遺產的重要象徵[13]
西安鼓樂英语Xi'an guyue 不適用 2009年 212 西安鼓樂是一種在中國陝西省古都西安流傳了千年以上的音樂形式,融合了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有時還包含男聲合唱。其歌詞內容多與當地生活及宗教信仰相關,主要於廟會、葬禮等宗教場合演奏。此樂種可分為「坐樂」與「行樂」兩大類,後者還包含合唱部分。行進鼓樂過去專為皇帝出巡演奏,如今已成為農民的藝術,僅在鄉間曠野表演。鼓樂團由三十至五十人組成,成員包括農民、教師、退休工人、學生等。這種音樂通過嚴格的師徒制代代相傳,樂譜採用唐宋時期(7至13世紀)的古譜系統記錄。現存約三千首曲譜,其中一百五十餘卷手抄譜仍保存完好並沿用至今[14]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编辑]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了「相關社群與締約國認為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以維持其存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

優秀保護實踐

[编辑]

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允許締約國、社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分享成功的保護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克服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實踐與知識傳予後代時所面臨挑戰的範例」[15]

注釋

[编辑]
  1. ^ 此項目原於2001年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2. ^ 此項目原於2003年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3. ^ 3.0 3.1 此項目原於2005年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參考資料

[编辑]
  1. ^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2. ^ Text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3. ^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3).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4. ^ Function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5. ^ 5.0 5.1 5.2 5.3 China.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6. ^ Elements on the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7. ^ First Extraordinary Ses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1.EXT.COM).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8. ^ 8.0 8.1 Purpose of the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f the Register of Good Safeguarding Practices.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9. ^ Kun Qu opera.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0. ^ Guqin and its music.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1. ^ Uyghur Muqam of Xinjiang.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2. ^ Urtiin Duu,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3. ^ Grand song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4. ^ X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15. ^ Good Safeguarding Practices.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5-07-2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