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子化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老子化佛

老子化胡説中國著名思想家老聃西出函谷关並在天竺現化為釋尊瞿曇以教化天竺人這個説法。老子化胡説聲稱佛教源於老聃的思想,故與道教同源。

然而,道教許多關於化胡説的教典的內容互相矛盾,例如有些教典聲稱老聃就是釋尊,有些教典聲稱尹喜才是釋尊,有些教典聲稱老聃、其妻子及尹喜等人都有佛號,有些教典則聲稱老聃與釋尊不是同一個人,老聃只是預見了釋尊的誕生,並且協助其弟子傳法,有些教典卻聲稱因為浮陀是邪神,所以老聃前去降伏祂們,可見道教在這個方面上從未達成共識,故此化胡説數百年來都備受質疑。

現時老子化胡説的正確性已經被主流學術界否定[1]

沿革

[编辑]

起源

[编辑]

宗教哲學家洪修平教授及日本學者田茂雄男士為代表的多位學者聲稱老子化胡説最早是由佛教所提出的,他們聲稱在最初,佛教为传入中国和在中原生存發展一事而不得不依附于道教,于是编造了“老子化胡”這個説法並称佛教为“浮屠道”,甚至為了讓中原社會接受佛教,創立了「老子化身釋迦牟尼佛」或「老子教化釋迦牟尼佛」的相關理論[2]。有學者認為由於道教在早期尚未完全鞏固地位,因此道教也對這個理論加以利用,藉此與佛教合作以擴大勢力範圍,但当佛教立足之后,便贬斥道教为“外道”,並且否定了老子化胡説的正確性[3]

宗教史學家劉玲娣表示她認為佛教徒提出了老子化胡説 這個説法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她聲稱由於目前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其正確性,因此它仍然只是一個推論,此外, 不論老子化胡説由何者所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化胡説對道佛兩教所產生的影響[3]

出現

[编辑]

老子化夷説源出東漢,其聲稱老聃到蠻夷之地教化夷人,不過該説法沒有提及天竺及佛教,但後來有人將其附會成老聃到天竺教化胡人並創立佛家一事,故提出了相關説法。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为了在中国立足,必须与盛行於中国的传统信仰相结合和依附于黄帝、老子的神仙术,时人敬神,把黄帝老子釋迦佛放在一起合祭。

目前已知最早提及了老子化胡説的內容的史籍是《後漢書·襄楷传》,该書記载説屬於太平道于吉的弟子襄楷延熹九年(166年),上疏汉桓帝説: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作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日:“此但革囊盛血。”遂不师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

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初入中国時曾經混迹于华夏固有的黃老道及處於萌芽期的古道教[2]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樊光春聲稱老子化胡説首先出自佛教教典而非道教教典,但樊光春也聲稱這一説法不完全是由佛教方面所創造的,樊光春聲稱這一説法在當時已經出現,佛教只是利用了這一説法以減小其在被傳播時所面臨的阻力,當時佛教僧伽自稱道士,學佛這個行為也被稱為修道,把佛教僧伽稱為道士這一行為一直持續至南北朝後期,《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宣稱道教後來竊取了道士這個名稱,但現今學者認為《法苑珠林》所提出的這個説法不完全符合事實,而道教及佛教最初用老子化胡説來試圖會通各自的教義,在當時對雙方來説都是能夠帶來好處的行為,但後來佛教在中華站穩了腳根,其勢力遠比道教的勢力更為強大,道教便開始利用其在政治方面上的優勢來試圖壓制佛教的勢力冒起,道教與佛教之間的鬥爭最後導致幾乎全部道經被焚毀[4]

發展

[编辑]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宣稱:“临兒国,《浮屠经》云: 其国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āyā)。浮屠身服色黄,髮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此国在天竺城中。……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魏略·西戎传》宣稱:“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高士传》宣稱:「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六朝時有人写出《老子化胡經》,試圖証明兩教同源,或者宣稱佛教只是道教別支。歷史上道士與僧侶曾經為老子化胡說的正確性而多次進行論辯。宋朝又出現《老子八十一化》一書宣揚此說。

《齊書·顧歡傳》宣稱:「道經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衞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卽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受到駁斥

[编辑]

在汉六朝时期,佛教徒對老子化胡説作出了猛烈的批駁,最後這些批駁意見演變為漢傳佛教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對於道教教義的全面的抨擊意見[3]。漢傳佛教宣稱道教教典中只有由老聃所著的《道德經》是眞典,其他均為偽典,這些偽典不但不是由老聃所著的,而且其主題與老聃所持有的觀點相違悖,例如道家主張順應天道以達到自然虛寂的境界,道教卻主張成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以扭轉凡人必死這一命運,故此道教這些教典大多包含「淆杂并淫谬之説」,此外,漢傳佛教宣稱老聃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但仍只是凡人而非像道教所宣稱的那樣是神仙[5]

隨着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認識不斷加深,老子化胡説不斷受到挑戰,由於老子化胡説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因此其無法抵擋佛教所作的批駁,道教在幾乎全部論戰中落敗,最後佛教成功駁斥了老子化胡説,道教因而成為了失敗的一方[6]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重松俊章. 魏略の佛傳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と老子化胡説の由來 (PDF). 九州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 (史淵). 1938, 18: 1-25 [2024-07-29]. doi:10.15017/23443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07) –通过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 
  2. ^ 2.0 2.1 李亚飞.夷夏之辨与汉魏晋南北朝佛道论争——“老子化胡说”的缘起、演变及影响[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
  3. ^ 3.0 3.1 3.2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通过武漢大學. 
  4. ^ 樊光春. 《老子化胡經》的來龍去脈. 《宗教哲學》. 2006-06-01, (36): 105-114. doi:10.6309/JORP.200606_(36).0010 –通过華藝線上圖書館. 
  5. ^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通过武漢大學. 僧绍把老子之教限定在『修身治国』范围之内, 肯定 《老子》五千文尽述『道家之指』而无变化 、长生 、神化之说 ,强调老子之学的基本特征是『虚无为本 ,柔弱 为用』。僧绍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 , 贬斥道教将『神化无方 , 济世不死』 与老子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道 安《二教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与老庄本旨相违背:『若乃炼服金丹, 餐霞饵玉 ,灵 升 羽 蜕 , 尸 解 形 化 , 斯 皆 尤 乖 老 庄 立 言 之 本 理 。』自古以来 , 人有高下之别 , 贤圣之分 , 佛教徒肯定老子是人不是神 , 那么孔老二人 , 孰高孰低 ? 孰贤 孰圣呢 ? 这是魏晋六朝时期士大夫曾广泛关注过的问题 。 以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 , 援道入儒 , 在承认孔 子圣人地位的同时 , 往往以老子作为参照 , 提出了孔圣老贤的观点 。 …… 其 次 , 佛 教 徒 认 为 《 老 子 》 五 千 文 是 真 典 , 是 修 身 养 性 、立 身 治 国 之 书 , 其 它 道 书 均 为 附 会 之 作 。 如 慧 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云:『见论引道经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 ,文只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 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 ......老氏著文五千,而穿凿者众。或述妖妄以回人心,或傅 淫虐以振物性 。 故为善者寡 , 染恶者多矣 。』 
  6. ^ 劉立夫.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4)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通过吉首大學. 《老子化胡经》自南北朝以来便为佛道二教的一大公 案,每当佛道关系紧张之时,《老子化胡经》便首当其冲,双 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老子化胡之说本属 向壁虚构,道教方面尽管屡加改装,以补其缺,但仍然抵挡 不住佛教的破斥,道教在历次的辩论中几乎没有发现得胜 的纪录。 

參考書目

[编辑]
  • 《三國志》魏書 卷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
  • 《後漢書》列傳 卷三十 郎顗襄楷列傳下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