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四共和國 (大韓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维新体制
大韓民國
대한민국
大韓民國
1972年—1981年
国歌:애국가
愛國歌
大韩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大韩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首都漢城
常用语言韓語
政府威權主義軍事獨裁下的單一制半總統制共和國
總統 
• 1972年–1979年
朴正熙
• 1979年–1980年
崔圭夏
• 1980年–1981年
全斗煥
國務總理 
• 1972年–1975年
金鍾泌
• 1975年–1979年
崔圭夏
• 1979年–1980年
申鉉碻
• 1980年–1981年
南悳祐
立法机构大韓民國國會
历史时期冷戰
1972年11月21日
1974年8月15日
1976年8月18日
1979年10月26日
1979年12月12日
1980年5月17日
1980年5月18日–5月27日
• 第五共和國建立
1981年2月25日
货币韓圓
ISO 3166码KR
前身
继承
第三共和國 (大韓民國)
第五共和國 (大韓民國)
今属于 大韓民國

第四共和國朝鮮語:제4공화국第四共和國 Je Sa Gonghwaguk),是大韓民國於1972年至1981年間存在的歷史政權

第四共和國是在1972年憲法公投英语1972 South Kore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中批准《維新憲法》的基礎上成立的,該憲法將總統朴正熙實際上的獨裁權力納入法律,並繼承了此前的第三共和國。朴正熙及其所屬的民主共和黨實施中央集權的維新體制,直至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遇刺身亡。朴正熙逝世後,第四共和國在繼任總統的崔圭夏領導下進入政治不穩定時期,此後更宣佈加強戒嚴令。1979年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雙十二政變,崔圭夏政府被架空權力,並開始武裝鎮壓反對戒嚴令的光州民主化運動。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擴大戒嚴令,建立以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為核心的軍事獨裁政權並解散國會,其後於8月的總統選舉中經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當選為總統。隨著新憲法於1981年3月通過,第四共和國宣告終結,由第五共和國取而代之。

歷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1961年7月,朴正熙在領導五一六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兩個月後正式上台執政,此後他一直作為韓國領導人。朴正熙及軍部成員成立了臨時性質軍政府——國家重建最高會議,並將韓國經濟發展視為優先發展事項,但期間面臨美國要求恢復文官政府的強大壓力。1963年,朴正熙宣佈放棄軍職、以普通民眾身份參加10月的總統選舉,隨後擊敗去年辭職的前總統尹潽善[1]。12月17日,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朴正熙於同日正式就任總統,並宣佈回歸國會領導下的文官政府。然而,政府主要由最高會議的成員組成,而國會則由朴正熙領導的民主共和黨佔多數。1967年總統選舉,朴正熙再次擊敗尹潽善當選[2]。1969年,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允許總統連任兩次、任職三屆任期[3]1971年總統選舉,朴正熙以微弱優勢擊敗新民黨候選人金大中[4]

朴正熙於1960年代頗受歡迎,但從1970年代初開始,他面臨國內民眾與競爭對手的反對聲音與日俱增,令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1971年國會選舉,最大在野黨新民黨得票率從1967年選舉的32.7%上升至44.4%,令民主共和黨失去原有的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議席[5][6]。隨著196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度放緩,民眾對朴正熙獨裁統治的不滿日益增加。此外,朴正熙對於冷戰政治局勢的變化感到焦慮,特別是在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提出的尼克森主義下,美國對共產主義政策的改變。朴正熙政府的合法性依賴堅定的反共主義,他認為韓國盟友對此的任何緩和政策均會威脅到其統治的基礎。1971年12月6日,朴正熙以「基於國際情勢的危險現實」為由,宣佈韓國進入緊急狀態[7]

建立

[编辑]

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发动自我政變[8]。他宣佈全國實行緊急戒嚴、解散國會、終止《第三共和國憲法》部份條文效力並著手制定新憲法,「為祖國和平統一做好制度準備」[8]國務會議隨後將這場政變統一命名為十月维新[9][10][11]。朴正熙的自我政變靈感源自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可斯,後者在幾週前策劃了一場類似的政變。10月27日,朴正熙政府頒佈《以祖國和平統一為目的之憲法修正案》,即《維新憲法》[12]

維新憲法體制

[编辑]
維新憲法
諺文유신헌법
汉字
文观部式Yusin Heonbeop
马-赖式Yusin Hŏnpŏp

第四共和國實施《維新憲法》(유신헌법維新憲法 Yusin Heonbeop)。「維新」詞源參考自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13],這場改革使日本處於明治天皇的有效統治之下,並於19世紀末開始崛起為世界強國。「維新」一詞亦暗示維新憲法賦予總統如同天皇般的帝王角色,該憲法實際上將所有執政權力集中在朴正熙手上[14][15]。《維新憲法》是一部高度集權的法律,其特點是賦予總統廣泛的行政權立法權:總統任期延長至六年且沒有連任限制[16];總統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間接選舉產生,該會議是一個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的選舉人團(但總統候選人的資格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只有一名候選人可以參加總統選舉)[16];總統被賦予巨大權力,有權中止憲法所規定的自由,並以法令統治英语Rule by decree[16]國會只獲得了一項特權,即透過不信任動議罷免國務會議[16]。但即便如此,這亦只是一紙空文,因為總統不但可以隨意解散國會,還可以任命其中三分之一議員來保證執政黨佔國會多數議席[16]。從各方面來看,《維新憲法》都將朴正熙自1971年12月以來行使的緊急權力納入法律,實際上將其總統任期變成合法的獨裁統治。這部新憲法引起廣泛抗議,但仍無阻礙其實施。

朴正熙認為,西方國家自由民主並不適合韓國,因為韓國經濟仍處於發展階段。相反,他認為強勢、不受挑戰的總統權力的「韓式民主」才是維護國家穩定的唯一途徑[17]

1972年11月21日,朴正熙政府舉行修憲公投英语1972 South Kore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最終《維新憲法》以91.9%投票率、91.5%的壓倒性贊成票獲得通過[18];第三共和國正式終結,韓國進入第四共和國,即維新體制時代유신체제시대維新體制時代 Yusin Cheje Sidae)。朴正熙於1972年選舉第四次當選總統[19]1978年選舉第五次當選總統[20],兩次都沒有其他候選人競爭。

1970年代,隨著朴正熙的支持率不斷下降以及民眾對其獨裁統治的容忍度不斷下降,第四共和國亦經歷更大程度的不穩定。《維新憲法》允許朴正熙合法且更公然地侵犯公民自由,特別是壓制日益高漲的反對聲音,但這卻加劇了民眾對其政權的抵抗。朴正熙曾多次承諾要實現全面民主轉型,但很少人相信他這番言論。

金大中綁架事件

[编辑]

1971年總統選舉後不久,金大中遭遇車禍,導致其髖關節永久性損傷。金大中認為此事件是朴正熙策劃的一次暗殺未遂,為了自身安全,他決定逃往日本,並在當地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共同組織民主運動。1972年《維新憲法》頒佈後,金大中開始自我流亡日本。1973年8月8日,金大中於東京格蘭皇宮大飯店日语ホテルグランドパレス出席民主統一黨朝鲜语민주통일당 (1973년 대한민국)舉行的聚會期間遭到綁架[21]。據金大中稱,綁架者可能打算在前往韓國的途中將他扔下朝鮮海峽並活活淹死。然而,就在綁架者把金大中帶到甲板上時,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追擊並向船隻發射了一枚照明彈,最終他們被迫放棄這項計劃。金大中隨後被帶到釜山,在被綁架五日之後,他於漢城獲釋放並自行返回其家中[22]

人民革命黨事件

[编辑]

1974年4月25日,中央情報部以違反《國家保安法》為由逮捕了1,024人接受調查,他們被指控試圖重建朝鮮支持的激進社會主義組織「人民革命黨」,其中包括都禮鍾等23人。第一次人民革命黨事件發生於1964年8月14日,當時有41人因涉嫌創建該組織違反《反共法》而被捕[23]。與上次情況類似,第二次事件大多數被捕者最終無罪釋放,另有253人被判入獄。1975年4月8日,最高法院宣佈最終判決,23名被告中,都禮鍾、呂正男、金鏞元、李銖秉、河在完、徐道源、宋相振及禹洪善8人被判處死刑、15人分別被判無期徒刑或15至20年監禁[24]。被判處死刑的被告於判決宣佈後僅18小時就進行處決。

人民革命黨事件於韓國以外引起關注,並對朴正熙政權帶來了負面影響。在韓國國內,由於嚴格的審查法律,有關該事件的了解僅限於第一手經驗以及透過大學教會秘密分享的外國報章的資訊。多數人認為,人民革命黨事件是朴正熙為了打壓民主派而非清除共產黨員,此事件的消息迅速傳播,鼓舞了韓國國內外的民主運動。

YH女工抗爭事件與釜馬事態

[编辑]

1979年8月,YH貿易公司的員工於新民黨總部靜坐抗議,要求公司業務正常化及保障工人權益[25]警察進入新民黨總部大樓強制清場,在驅逐示威員工的過程中造成一人墮樓身亡,並與新民黨總裁金泳三等人發生衝突[25]。對此,國會就此事展開討論,金泳三主張美國撤回對朴正熙政府的支持。

YH事件成為兩個月後的釜馬民主抗爭的導火線。10月4日,執政民主共和黨主導的國會以突襲式通過將金泳三除名的決議案,其議員資格被褫奪[26]。10月16日,金泳三的根據地釜山馬山爆發大規模抗議,要求撤銷褫奪決定、廢除維新體制及實施民主化等。釜馬事態讓總統朴正熙產生巨大的危機感,最終他決定以武力鎮壓示威,分別於10月18日宣佈對釜山實施戒嚴令[27]、10月20日宣佈對馬山實施衛戍令朝鲜语위수령[28]

朴正熙遇刺

[编辑]

1979年10月26日,總統朴正熙總統警衛室長朝鲜语대한민국 대통령경호실車智澈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開槍暗殺身亡,另外四名警衛室官員亦分別被隨行的中央情報部特工殺害[29]。此次暗殺事件結束了朴正熙長達18年的統治,並引發韓國政治局面動盪。自1975年起擔任國務總理崔圭夏以代理總統身份掌權[29]。然而,他很快就被軍方內部的競爭派系邊緣化。朴正熙逝世後,崔圭夏隨即宣佈戒嚴,由鄭昇和上將擔任戒嚴司令官,並任命全斗煥少將領導聯合搜查本部對此事進行調查[29]

終結

[编辑]

1979年10月27日,全斗煥單方面接管中央情報部及政府情報機構。12月6日,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依照《維新憲法》的框架選出崔圭夏總統[30]。然而,全斗煥於六日之後便發動雙十二政變,強行逮捕並拘留鄭昇和。此時,崔圭夏實際上已失去權力,其後全斗煥於1980年4月自任中央情報部長。

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宣佈擴大戒嚴範圍,建立以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為核心的軍事獨裁政權並解散國會。5月18日,光州開始出現抗議活動。作為回應,全斗煥加強戒嚴令,並用軍隊暴力鎮壓參與抗議活動的民眾,造成約200至600人死亡。光州抗議活動最終以當局成功鎮壓收場,但此事鞏固了韓國民眾追求民主化的決心。8月,崔圭夏宣佈辭職,隨後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全斗煥在沒有競爭對手下於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獲99.37%得票率當選總統[31]。10月,全斗煥宣佈廢除所有政黨,並創立自己的政黨——民主正義黨,該黨實際上繼承了韓國自1963年以來的執政黨、由朴正熙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全斗煥隨後頒佈了新憲法,其集權程度相對較朴正熙的《維新憲法》略低,但仍賦予總統相當巨大的權力。

1981年2月25日,全斗煥於總統選舉中再次當選總統,開啟為期七年的單一任期[32];第四共和國隨之終結,韓國進入第五共和國時期[33]

經濟

[编辑]

第四共和國時期的韓國經濟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在朴正熙的領導下,韓國於短短十多年間便由原本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貧窮國家蛻變為中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34][35]

朴正熙政府放棄原本已高度發展的輕工業,改為投資重工業,稱為重化工業驅動英语Heavy-Chemical Industry Drive計劃[15]。1966年至1969年的朝韓非軍事區衝突是推動韓國轉為發展重工業的主要因素,這場衝突令韓國領導層擔心,如果沒有美國的大量援助,韓國將缺乏自給自足的能力抵禦朝鮮的攻擊。1960年代末,隨著美國越來頻繁介入越南戰爭,韓國領導層認為美國從​​駐韓美軍調動太多軍隊到印度支那半島將使韓國更容易受到朝鮮威脅,朝鮮於非軍事區的另一邊聚集了數量龐大的軍隊,更擁有幾乎全用於軍隊後勤供應的工業基地。因此,韓國認為發展重工業是抵禦朝鮮潛在侵略的生存之道,並著手建設能夠支持現代化軍隊的工業基礎設施[15]。朴正熙決定將國家經濟發展能力集中到幾個重點產業的發展:鋼鐵石化汽車機床造船,以及電子。朴正熙吸納了由大型家族經營的綜合企業——即財閥,因為他們擁有發展這些產業的資本。

重化工業驅動計劃雖然成功發展韓國的重工業,但同時亦帶來嚴重的政治及社會影響。由於朴正熙未能兌現民主化承諾,工人階級的野貓罷工以及學生反對他的抗議活動日益頻繁,亦是構成其於1979年遇刺的因素之一。環境破壞及工業事故令民眾出現健康問題,其中一種污染疾病稱為「溫山病」,因影響著位於蔚山郊區的工業重鎮溫山朝鲜语온산읍一帶的居民而得名[36][37]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中東產油國提高油價,對韓國重工業經濟發展帶來壓力,但韓國建築企業於中東國家活躍,並從中獲得大量外匯

1978年,釜山附近的古里核電廠的第一座核反應堆開始運作。

外交

[编辑]

國際外交的各種事件促使朴正熙政權重新思考其外交立場。其中,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係正常化令民眾對韓國在冷戰中能否依賴美國的支持產生懷疑。在第四共和國時期,除了美國、英國法國西德等傳統盟友外,韓國政府亦與印度尼西亞印度孟加拉新加坡阿聯酋等眾多不結盟運動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此外,韓朝雙方舉行首輪紅十字會會談。朴正熙亦公佈了朝鮮半島終極統一的計劃。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第三共和國 大統領에 朴正熙씨 當選確定. 東亞日報. 1963-10-17: 1 [2025-05-07] (韩语). 
  2. ^ 6代大統領에 朴正熙씨. 東亞日報. 1967-05-05: 1 [2025-05-07] (韩语). 
  3. ^ 改憲案 122票로 可決. 朝鮮日報. 1969-09-14: 1 [2025-05-09] (韩语). 
  4. ^ 7代 大統領 朴正熙씨 當選. 東亞日報. 1971-04-29: 1 [2025-05-07] (韩语). 
  5. ^ 與安定·野 護憲線 확보. 京鄉新聞. 1971-05-26: 1 [2025-05-09] (韩语). 
  6. ^ 이고운. 박정희의 경제정책 18년, 생생한 증언. 韓國先驅報. 2006-08-23 [2009-5-12] (韩语). 
  7. ^ 國家 非常事態 선언. 每日經濟新聞. 1971-12-06: 1 [2025-05-09] (韩语). 
  8. ^ 8.0 8.1 全國에 非常戒嚴 선포. 每日經濟新聞. 1972-10-18: 1 [2025-05-07] (韩语). 
  9. ^ 「10월維新」으로 統一. 每日經濟新聞.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10. ^ 10.17특별宣言명칭 「10月維新」으로統一. 東亞日報.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11. ^ 10月維新으로 名稱통일. 京鄉新聞.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12. ^ 維新的 改革의 기초. 東亞日報. 1972-10-27: 1 [2025-05-08] (韩语). 
  13. ^ 박정희와 김일성, 1인 독재 위해 뒷거래?. Naver News (Pressian). 2015-09-16 [2025-05-07] (韩语). 
  14. ^ E.g., Kim, B.-K. & Vogel, E. F. (eds.) (2011) The Park Chung He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27. However, it is argued in the book that the Yushin Constitution merely formalised rather than directly established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15. ^ 15.0 15.1 15.2 박정희 대통령 기념사업회.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韩语).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憲法개정案 全文. 東亞日報. 1972-10-27: 6 [2025-05-08] (韩语). 
  17. ^ 주체사상과 한국적 민주주의는 왜 나왔을까.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4 [2019-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韩语). 
  18. ^ 維新憲法案 내일確定 公表. 東亞日報. 1972-11-23: 1 [2025-05-09] (韩语). 
  19. ^ 朴正熙 8代大統領당선. 東亞日報. 1972-12-23: 1 [2025-05-07] (韩语). 
  20. ^ 朴正熙후보 9대大統領당선. 東亞日報. 1978-07-06: 1 [2025-05-07] (韩语). 
  21. ^ 金大中씨 失踪 東京서 韓國말하는 靑年5명에 連行. 京鄉新聞. 1973-08-09: 1 [2025-05-09] (韩语). 
  22. ^ 金大中씨 自宅 귀환. 朝鮮日報. 1973-08-14: 1 [2025-05-09] (韩语). 
  23. ^ 北傀指令받고 國家變亂陰謀. 東亞日報. 1964-08-14: 1 [2025-05-07] (韩语). 
  24. ^ 大法, 人革黨사건등 38명 上告審판결. 東亞日報. 1975-04-08: 1 [2025-05-07] (韩语). 
  25. ^ 25.0 25.1 YH女工 新民黨舍 농성事件의 始末. 京鄉新聞. 1979-08-21: 3 [2025-05-09] (韩语). 
  26. ^ 金泳三의원 除名. 京鄉新聞. 1979-10-04: 1 [2025-05-09] (韩语). 
  27. ^ 釜山에 非常戒嚴선포. 京鄉新聞. 1979-10-18: 1 [2025-05-09] (韩语). 
  28. ^ 馬山·昌原에 衛戍令. 京鄉新聞. 1979-10-20: 1 [2025-05-09] (韩语). 
  29. ^ 29.0 29.1 29.2 朴正熙대통령 逝去. 京鄉新聞. 1979-10-27: 1 [2025-05-09] (韩语). 
  30. ^ 崔圭夏 10代大統領 선출. 東亞日報. 1979-12-06: 1 [2025-05-09] (韩语). 
  31. ^ 全斗煥후보 11代大統領당선. 東亞日報. 1980-08-27: 1 [2025-05-09] (韩语). 
  32. ^ 全斗煥후보 12代大統領당선. 東亞日報. 1981-02-25: 1 [2025-05-09] (韩语). 
  33. ^ Harold C. Hinton. Korea under new leadership : the Fifth Republic. New York: Praeger. 1983. ISBN 0-03-063284-6. OCLC 9219028 (英语). 
  34. ^ 朴正熙 제9대 大統領 5代에서 8代까지를 통해본 治績과 비젼. 東亞日報. 1978-07-06: 3 [2025-05-07] (韩语). 
  35. ^ 朴正熙대통령을 哀悼함. 京鄉新聞. 1979-10-27: 2 [2025-05-09] (韩语). 
  36. ^ Yok-shiu F. Lee; Alvin Y. So.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E. Sharpe. 1999 [2017-11-11]. ISBN 97815632490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英语). 
  37. ^ Walter L. Goldfrank; David Goodman; Andrew Szasz. Ecology and the World-syste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2017-11-11]. ISBN 9780313307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