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納西爾 (阿拔斯哈里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納賽爾一世
納西爾
刻有花剌子模君主阿拉乌丁·摩诃末的硬币, 以哈里发納西爾为名义上的宗主
阿拔斯王朝哈里發
統治1158年8月6日-1225年10月5日
前任穆斯塔迪
繼任查希爾
出生1180年3月28日
逝世1225年10月5日
子嗣查希爾
朝代阿拔斯王朝
父親穆斯塔迪

納西爾(1158年8月6日—1225年10月5日,An-Nasir阿拉伯語:الناصر لدين الل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第三十四代哈里發,統治時期為伊斯蘭曆575年至622年(公曆1180–1225年)。12世紀中葉,隨著塞爾柱中央權力崩解、諸王內戰,花剌子模王朝阿尤布王朝的興起,巴格達的哈里發有機可乘,重新擴展影響力。納西爾被認為是阿拔斯王朝被蒙古帝國滅亡前,最後一位強勢的統治者,富圖瓦政策具獨裁與道德強制色彩,卻也成為穆斯林世界中抵禦蒙古入侵前最後的社會整合嘗試。

生平

[编辑]

1192年,塔乞失入侵雷伊,許多伊朗西部軍閥與地區長官改投花剌子模,圖赫里勒三世失去伊斯法罕等重地的支持,只能求助於傳統宗主阿拔斯哈里發,希望藉宗教合法性與名義盟約重建實力。

1194年,暗中支持花剌子模國王塔乞失,在哈馬丹打敗塞爾柱末代蘇丹圖赫里勒三世。塞爾柱帝國正式滅亡,哈里發成為「政權合法性」的仲裁者,而非僅為形式神授符號。

1217年,花剌子模國王阿拉丁·摩诃末自稱“萬王之王”(Shahanshah)與宗教領袖,象徵他已不再承認僅作為哈里發的附庸,他以此為由進軍巴格達,但在接近巴格達前遭遇暴雨與瘟疫,士氣崩潰,穆罕默德只得撤軍,此役失敗也讓他放棄了稱哈里發的念頭。

1224年,札蘭丁向哈里發納綏爾借兵,先後據有克爾曼、伊斯法罕等地區。並予1225年,擊滅亞塞拜然地區埃爾迪古茲王朝阿德貝格月即別,建都大不里士,阿姆河以西諸川盡為所有,勢力復振,隨即於哈里發爆發衝突。

建樹

[编辑]

最大創舉為將富圖瓦(futuwwa,青年騎士會)組織制度化與國家化,進行伊斯蘭世界社會整合與軍政掌控。蘇赫拉瓦爾迪教團創始人希哈布丁·蘇赫拉瓦爾迪(Shihab al-Din Suhrawardi)為其顧問(並非同名哲學家蘇赫拉瓦爾迪),協助重建道德儀式、宗教文獻與行會手冊,形成制度化傳統。納西爾更透過向軍事與學術名人授予富圖瓦頭銜,以此整合地方權力並強化忠誠度。

  • 建立「宮廷富圖瓦」制度,由哈里發本人出任最高兄弟會領袖。
  • 富圖瓦運動青年成為游侠階級,與伊斯蘭的聖戰加齊戰士不同,只效忠哈里發。
  • 將地方自發性兄弟會轉為官僚-軍事-宗教一體的體制工具。
  • 結合蘇非神秘主義、行會制度與職人文化,發展成中亞與安納托利亞的阿赫兄弟會(Akhī),強化城市治理與秩序。

全面打擊伊斯瑪儀派、什葉派在伊拉克和波斯的影響,重新強調遜尼正統地位。支持支持努爾丁與薩拉丁征服埃及,最終推翻法蒂瑪王朝,象徵阿拔斯權威在埃及復辟。對於阿尤布王朝的獨立趨勢,多次向埃及的蘇丹表達哈里發仍有名義上的宗主地位。在安納托利亞,富圖瓦運動於蒙古破壞巴格達後,轉而開花於突厥化的地區如亞塞拜然與小亞細亞,成為「阿赫兄弟會」的雛形。阿赫(Akhī)一詞即源自阿拉伯語「兄弟」,其領袖如阿赫·埃弗蘭(Akhi Evran)確實是後來工匠行會與蘇非傳統融合的代表人物。

富圖瓦

[编辑]

富圖瓦(Futuwwa)源自阿拉伯語 fatā(複數 fetyān),意為「青年人」。在伊斯蘭前的阿拉伯與波斯文化中,這個詞象徵「理想青年」所應具備的美德──勇氣、慷慨、榮譽與忠誠。在伊朗,對應詞為 javānmard,亦指具有俠義精神的游俠式人物。富圖瓦最初並非嚴格的宗教組織,而是一種帶有榮譽倫理的青年文化現象,到11世紀後期,開始出現與神秘主義(蘇非)和道德教條融合的傾向。 隨著城市權力真空擴大,部分富圖瓦組織轉化為:

  • 控制治安與街區的實質權力
  • 向富人與商號勒索保護費
  • 操控地方警政或選舉,扶植自己人上位,被描寫為「無產者反抗組織」,但也有貴族名人加入,為培植代理人。

評價

[编辑]

學者認為,納西爾希望透過恢復古代「神授王權」與哈里發直接軍政統治的制度,來達到轉型哈里發國,並以「君主崇拜」完成帝國化的嘗試。


納西爾 (阿拔斯哈里發)
出生于:1158年逝世於:1225年
伊斯蘭教遜尼派頭銜
前任者:
穆斯塔迪
阿拔斯王朝
哈里發

1180年-1225年
繼任者:
查希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