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米克·贾格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米克·賈格爾
米克·贾格尔
Mick Jagger
在2022年
歌手
出生 (1943-07-26) 1943年7月26日81歲)
配偶比安卡·傑格
1971年结婚—1979年離婚)

瑞莉·霍爾
1990年结婚—1999年離婚)
儿女Karis (1970) - 瑪莎·亨特所生
Jade (1971) - 比安卡·傑格所生
Elizabeth (1984) - 瑞莉·霍爾所生
James (1985) - 瑞莉·霍爾所生
Georgia (1992) - 瑞莉·霍爾所生
Gabriel (1997) - 瑞莉·霍爾所生
Lucas (1999) - Luciana Gimenez所生
Deveraux (2016) - 梅蘭妮·哈姆里克所生
演奏乐器吉他、口琴、钢琴
出道地点 英国達德福特
活跃年代1961年至今
唱片公司Vigrins
Rolling Stones
ABKCO
Universal
网站http://www.mickjagger.com
奖项
金球奖
最佳原創歌曲
2004 《阿飛外傳》- "Old Habits Die Hard"

迈克尔·菲利普·「米克」·贾格尔爵士(英語:Sir Michael Phillip "Mick" Jagger,1943年7月26日),英国摇滚乐手,滚石樂團创始成员之一,1962年开始担任樂團主唱至今,并演奏吉他、口琴和钢琴。作为演员、制片人和作曲人参与过多部电影的制作。艺名为“米克”·贾格尔。

贾格尔出生于肯特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贾格尔的职业生涯横跨50年,被称为“摇滚史上較受欢迎和較有影响力主唱之一”。[1]他独特的嗓音和舞台动作,与基思·理查兹的吉他演奏风格一起成为了滚石樂團的标志。另外樂隊魔力紅(Maroon 5)寫了一首《Moves like Jagger》表示對他的尊敬。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邁克爾·菲利普·賈格爾1943年7月26日出生於肯特郡達特福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2][3]他的父親巴茲爾·範肖“喬”·賈格爾是一名體操運動員和體育老師,他幫助籃球在英國普及。[4][5]他的祖父大衛·歐內斯特·賈格爾也是一名教師。[6]他的母親伊娃·恩斯利·瑪麗(娘家姓斯卡茨)出生於悉尼,具有英國血統,是一名美髮師,在英國保守黨中積極參與政治活動。[6][7][8]他的父母於1940年在達特福德的聖三一教堂結婚[9]賈格爾的弟弟克里斯·賈格爾(生於1947年12月19日)也是一名音樂家,[10]且兩人也曾一起演出。[11]

雖然賈格爾從小就被鼓勵追隨父親的職業道路,但是他曾說過:「我從小就一直唱歌。我是那種喜歡唱歌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唱詩班唱歌;有些孩子喜歡在鏡子前炫耀。我參加過教堂唱詩班,也喜歡聽廣播裡的歌手——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或盧森堡電台——或者在電視和電影裡唱歌他們。[12]

1950年9月,基斯·理查茲和賈格爾首次在達特福德的溫特沃斯小學相遇,當時他們還是同學。1954年,賈格爾全家搬到了肯特郡威爾明頓。 [13] 同年,他通過了十一歲以上的考試,並進入達特福德文法學校就讀,該校現在擁有表演藝術場所米克·賈格爾中心。賈格m爾和理查茲轉學後就失去了聯繫。

1950年代中期,賈格爾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並與他的朋友迪克泰勒組建了一支車庫樂隊。他們演奏了馬迪·沃特斯查克·貝裡小理查德切斯特·阿瑟·伯内特波·迪德利的歌曲。[13] 1961年10月17日,賈格爾在Dartford railway station的二號月台再次遇到了理查茲。[14]賈格爾攜帶的查克·貝裡和馬迪·沃特斯的唱片揭示了他們對節奏布魯斯的共同興趣。[15][16] 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了音樂合作。[17][18] 理查茲和泰勒經常在賈格爾家裡見到他。 1961年末,聚會轉移到泰勒的家,艾倫·埃瑟林頓和鮑勃·貝克維斯也加入了三人組。這個五重奏樂團自稱為「布魯斯男孩」。[19]

賈格爾在通過了七門O-level考試和兩門A-level考試後於1961年離開學校。他和理查茲與吉他手布萊恩瓊斯一起搬進了位於倫敦切爾西伊迪絲格羅夫的一間公寓。[20]當理查茲和瓊斯計劃成立自己的節奏藍調樂團時,賈格爾繼續學習金融和會計[21]獲得政府資助,就讀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本科。[22][23]他曾認真考慮成為記者或政治家,並將後者比喻為流行歌手。[24][25]

布萊恩瓊斯使用艾爾莫劉易斯這個名字,開始在Ealing Club工作,當時一個名為Blues Incorporated的鬆散音樂團體正在Alexis Korner的領導下進行表演。瓊斯、理查茲和賈格爾開始與樂團一起演奏,賈格最後成為樂團的主唱。瓊斯、理查茲和賈格爾開始單獨聚會練習,為後來的滾石樂隊奠定了基礎。

事業

[编辑]

1960年代

[编辑]

20世紀60年代初,滾石樂隊成立之初,大部分時間都在倫敦伊靈大道地鐵站對面的一家地下俱樂部免費演出,該俱樂部後來被命名為渡輪俱樂部。樂團的裝備很少,借用了Korner的裝備來演奏。1962年7月12日,樂團首次以滾石樂隊這個名字亮相,這個名字取自他們較喜歡的Muddy Waters歌曲之一,是在倫敦爵士樂俱樂部Marquee Club演出。後來,他們更名為滾石樂隊,因為它聽起來更正式。[26]

最初的樂隊成員包括賈格爾、理查茲、瓊斯、鋼琴家伊恩·史都華、貝斯手迪克·泰勒和鼓手托尼·查普曼,但理查茲在他的回憶錄《生活(基思·理查茲)|人生》中寫道,「那天晚上的鼓手是米克·艾沃瑞,而不是托尼·查普曼,因為歷史已經神秘地流傳了下來...」[26] 1963年6月,樂隊在鰻魚島酒店 (Eelel Island Hotel) 開始了為期五個月的駐場藝術家(Artin Island-idence-idence,)6月,樂團計劃於英國的駐場藝術家。BBC後來認為該計劃對樂團的職業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7] 那年秋天,賈格爾離開倫敦經濟學院,加入滾石樂隊,追求音樂生涯。[15][28]

樂團最初演奏美國節奏藍調藝術家的歌曲,包括Chuck Berry波·迪德利。樂團最初的兩首英國排名第一的熱門歌曲都是翻唱版本,分別是Bobby Womack [29] 演唱的《It's All Over Now》和Willie Dixon演唱的《Little Red Rooster》。[30]在經紀人安德魯·盧格·奧爾德姆的鼓勵下,賈格爾和理查茲很快就開始創作自己的歌曲。他們的歌曲創作合作關係花了一些時間來發展;他們的早期作品之一是《As Tears Go By》,這首歌是為Loog Oldham正在推廣的年輕歌手瑪莉安·菲絲佛創作的。[31]

兩人為滾石樂隊創作了《The Last Time》,這是樂隊在英國的第三首排名第一的單曲,改編自1955年由史泰博歌手錄製的傳統黑人靈歌《This May Be the Last Time》。[32] 賈格和理查茲也創作了他們的第一首國際熱門歌曲《(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它確立了滾石樂隊反叛的麻煩製造者的形象,與披頭士樂隊“可愛的拖把頭”形成鮮明對比。[33]賈格爾在1992年《名利場》雜誌的人物專訪中告訴史蒂芬希夫:[34]

那些日子裡我並沒有試圖反叛;我只是做我自己。我並沒有試圖突破任何事的界限。我就是我,一個普通人,一個來自郊區、在這個樂團裡唱歌的人,但年紀大一點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最糟糕的喧鬧,最糟糕的事情,如果這就是音樂,我們能去哪裡? ……但我們唱的那些歌真的都很平淡。人們不認為它們是溫順的,但我認為它們很溫順。[35][36][37]

樂團的早期專輯,包括《Out of Our Heads》、《Aftermath》和《Between the Buttons》,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1967年,在《世界新聞報》發表了一篇分為三部分的專題報道《流行歌星與毒品:令你震驚的事實》後,賈格爾、理查茲和瓊斯因吸食毒品而受到當局的追捕。[38] 特寫描述了由the Moody Blues主辦的涉嫌麥角酸二乙酰胺派對,谁人乐队成員皮特·汤申德Cream成員Ginger Baker出席,以及主要流行音樂家涉嫌吸毒的承認。第一篇文章針對的是Donovan,他在節目播出後不久就遭到搜查和指控。第二部分於2月5日發布,針對的是滾石樂團。[39]

一名參與報道的記者在倫敦的Blaise's 俱樂部度過了一個晚上,據稱滾石樂隊的一名成員在那裡服用了幾片Benzedrine藥片,展示了一塊hashish,並邀請他的同伴到他的公寓“抽煙”。文章聲稱這是米克·賈格爾,但結果卻是誤認;這位記者一直在偷聽布萊恩·瓊斯的談話。文章發表兩天后,賈格爾對《世界新聞報》提起誹謗訴訟。[40][39]

賈格爾和理查茲後來因毒品指控被捕並被判處異常嚴厲的刑罰。賈格爾因持有四粒在義大利購買的非處方興奮劑被判處三個月監禁,理查茲因允許在其財產上吸食大麻被判處一年監禁。傳統上保守的《泰晤士報》編輯威廉·里斯-莫格寫了一篇批評這些句子的文章。上訴後,理查茲的判決被推翻,賈格爾的判決被改為有條件釋放,儘管他在倫敦的布里克斯頓監獄度過了一夜。[41][42][43]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滾石樂團繼續面臨法律糾紛。[44]

在滾石樂隊發行專輯《乞丐盛宴》時,布萊恩瓊斯只是偶爾為樂團做出貢獻。賈格爾稱瓊斯「從心理上來說不適合這種生活方式」。[45] 吸毒成為他的一個障礙,他無法獲得美國簽證。理查茲報告說,1969年6月,當賈格爾、沃茨和他在瓊斯家時,瓊斯承認他無法「再次上路」。瓊斯離開樂團時說:「我已經離開了,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回來」。[46] 1969年7月3日,不到一個月後,瓊斯在位於東薩塞克斯郡哈特菲爾德的家中科奇福德農場的游泳池中溺水身亡。[47] 當被問及是否對瓊斯的死感到內疚時,賈格爾在1995年告訴《滾石》雜誌:

不,我真的不知道。我確實覺得我的行為很幼稚,但我們當時還很年輕,在某些方面我們欺負他。但不幸的是,他讓自己成為了目標;他非常非常嫉妒,非常難以相處,非常善於操縱,如果你在這樣的群體中這樣做,你得到的回報和你付出的一樣多,說實話。我對他吸毒成癮的情況了解不夠。似乎沒有人對吸毒成癮了解很多。像LSD這樣的東西都是新鮮事。沒人知道這會帶來什麼危害。人們認為可卡因對身體有好處。

1969年7月5日,即瓊斯去世兩天后,滾石樂隊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一場預定的音樂會,共有25萬人參加,以此向瓊斯致敬。這是他們與新吉他手Mick Taylor(取代了瓊斯)合作的首場音樂會。[48]在海德公園音樂會開始時,賈格爾朗讀了珀西·比希·雪萊的詩《阿多奈斯》的選段,這是一首為約翰·濟慈之死而寫的輓歌,之後,數千隻蝴蝶被放飛以紀念瓊斯。樂團以約翰尼·溫特的歌曲《I'm Yours and I'm Hers》開始了音樂會。[49]音樂會期間,樂團演奏了兩張即將發行的專輯中的三首新歌,分別是1969年12月發行的《Let It Bleed》中的《Midnight Rambler》和《Love in Vain》,以及1972年5月發行《Exile on Main St.》中的《Loving Cup》。他們還演奏了前一天作為單曲發行的《Honky Tonk Women》。[50][51][52]

1969年12月6日,滾石樂隊在Altamont Free Concert音樂節上演出,其中梅雷迪斯·亨特被一名Hells Angels Motorcycle Club成員刺死,此前他拔出一把左輪手槍走近舞台,這被視為對樂隊的威脅。[53]關於亨特拔出左輪手槍的原因,說法不一。據《衛報》音樂編輯本·博蒙特-托馬斯稱,亨特的死以及音樂節觀眾的整體情緒「已經成為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理想主義腐朽的象徵」。[54]賈格爾後來向羅伯特·格林菲爾德回憶說,他“嚇得屁滾尿流”,據《滾石》雜誌報道,“他可能會在舞台上遭到地獄天使樂隊成員的襲擊”,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不公平地指責為造成滾石樂隊粉絲死亡的災難的罪魁禍首”。[55]

1970年代

[编辑]

1970年,賈格爾購買了位於漢普郡東伍德海附近的莊園「Stargroves」。[56]滾石樂隊和其他幾個樂隊在那裡使用滾石樂隊移動錄音室錄製唱片。[57]1970 年,尼可拉斯羅格於1968年製作、賈格爾主演的電影《Performance》上映。在片中,賈格爾飾演隱居的搖滾明星特納。基斯理查茲的女友安妮塔帕倫伯格也出現在了這部電影中。[58]

在1970年巴黎的一場音樂會上,賈格爾呼籲釋放被監禁的法國毛派分子。[59]

1971年,賈格爾和滾石樂隊的其他成員作為避稅者移居法國南部,以避免繳納哈羅德·威爾遜領導的英國工黨政府向該國高收入者徵收的93%的超級稅。[60][61][62]1971年,樂團與第二任經紀人艾倫·克萊因不歡而散,加上理查茲 染上海洛因成癮,此後賈格爾接管了樂團的商業事務,導致賈格爾和理查茲之間產生不和。[63][64][65]自此以後,賈格爾一直管理著該集團,而魯珀特·洛文斯坦王子則從1968年到2007年擔任該集團的商業顧問和財務經理。[66]

隨著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賈格爾和樂團的其他成員改變了他們的形象和風格。[67]在法國期間,賈格爾學會了彈吉他,並為《Sticky Fingers》(1971 年)和滾石樂隊後續專輯(除了1986年的《Dirty Work》)中的歌曲貢獻了吉他部分。在滾石樂團備受矚目的1972年美國巡迴演唱會中,賈格爾在舞台上穿著華麗搖滾服裝,化著閃亮的妝容。[68][69][70] 他們對藍調音樂的興趣在1972年的專輯《Exile on Main St.》中得到了體現。[71][72][73]音樂評論家羅素·霍爾認為賈格爾在受福音影響的歌曲《Let It Loose》中的動人歌聲是這位歌手最出色的聲樂成就,這首歌收錄在《Exile on Main St.》中。[74]

1972年,賈格爾、查理·沃茨比爾·懷曼尼基·霍普金斯瑞·庫德發行了《Jamming with Edward!》,這是一張在樂隊《Let It Bleed》錄製期間錄製的專輯。[75]這張專輯收錄了一些散曲,據說是在滾石樂隊其他成員等待基思·理查茲返回錄音室時錄製的。[76]

1972年11月,樂團開始在牙買加金斯敦錄製專輯《Goats Head Soup》,該專輯於1973年發行,並在英國和美國均排名第一。[77]這張專輯收錄了歌曲《Angie》,這是一首全球熱門歌曲,也是從反響平平的錄音室專輯中脫穎而出的一系列商業上成功的第一首單曲。[78]《Goats Head Soup》的錄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未使用的素材,包括《Waiting on a Friend》,這是一首直到九年後的《Tattoo You》LP才發行的民謠。[79]

他們在法國逗留期間又發生了一起有關毒品的法律糾紛,中斷了《羊頭湯》的製作。當局對理查茲發出了逮捕令,其他樂隊成員也短暫返回法國接受與該事件相關的詢問。[80] 加上賈格爾在1967年和1970年因毒品指控被定罪,這使得樂隊1973年初的太平洋巡演計劃變得複雜。樂團被拒絕在日本演出,幾乎被禁止在澳洲演出。1973年9月和10月,滾石樂隊開始了歐洲巡演,由於理查茲在英國因毒品指控被捕,因此避開了法國。[81]

1974年的專輯《It's Only Rock 'n Roll》在慕尼黑Musicland Studios錄製;它在英國排名第二,在美國排名第一。[82]賈格和理查茲製作了這張受到稱呼為「Glimmer Twins」的專輯。[83] 這張專輯和同名單曲都獲得成功。[84][85][86]

1974年12月米克泰勒退出樂隊後,滾石樂隊需要一位新的吉他手。下一張專輯《Black and Blue》(1976年)(英國排名第2,美國排名第1)在慕尼黑的錄音會議為一些希望加入樂團的吉他手提供了邊工作邊試音的機會。幾位吉他手參加了試鏡,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參加試鏡。[87] 時任Faces樂團吉他手的Ronnie Wood被選中並於1975年加入樂團。[88][89][90]伍德有時在團體中充當調解人,尤其是在賈格爾和理查茲之間。[91]他與樂團合作錄製的第一張完整長度的 LP 是《Some Girls》(1978年),在這張專輯中,樂團涉足了迪斯可和龐克搖滾,這一舉措主要由賈格爾引領。

1980年代

[编辑]

繼《Some Girls》大獲成功後,樂團於1980年中期發行了專輯《Emotional Rescue》。[92] 在錄製專輯期間,賈格和理查茲之間開始出現裂痕。雖然理查茲希望在1980年夏天或秋天進行巡迴演出以宣傳《情感救援》,但是計劃被賈格爾拒絕了。[92]《情感救援》在大西洋兩岸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93],主打歌在美國排名第三。[92]

1981年初,滾石樂團重新組成並開始在美國巡演,幾乎沒有時間創作和錄製新專輯。樂團於1981年發行的專輯《Tattoo You》收錄了幾首未發行的歌曲,包括專輯的主打單曲《Start Me Up》,這首單曲在美國排名第2[94],並在 Billboard 百強單曲榜年終排行榜上名列第22位。兩首歌曲《Waiting on a Friend》(美國排名第13)和《Tops》採用了 Mick Taylor 未使用的節奏吉他曲目。爵士薩克斯風手桑尼·羅林斯演奏了三首《Tattoo You》歌曲,《Slave》、《Neighbours》和《Waiting on a Friend》。[95]這張專輯在英國排名第二,在美國排名第一。[96]

在繼續與滾石樂隊一起巡迴演出和發行專輯的同時,賈格爾開始了單飛生涯。根據1985年2月《滾石》雜誌的一篇文章,賈格爾這樣做是為了“為自己樹立一個有別於滾石樂隊的藝術身份”,這被描述為“他迄今為止最大膽的嘗試”。[97]

英語專輯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ick Jagger Biography". Allmusic.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0.
  2. ^ Anon. Baptism entry for Mick Jagger, rock musician, from the registers of Dartford St. Alban for 6 October 1943.. Medway City Ark Document Gallery. [200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3. ^ Mick Jagger defies years as he hits pension age. Reuters. 2008-07-25 [2022-07-16]. 
  4. ^ Norman 2012,第959頁: "Joe Jagger, that onetime wiry gymnast, was now a frail eighty-eight-year-old, lost without his partner of almost sixty years."
  5. ^ Jagger's father di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6-11-13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8). Basil "Joe" Jagger,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who helped popularise basketball in Britain, died at a hospital in Kingston, Surrey, about a week after he was injured during a fall at his home. 
  6. ^ 6.0 6.1 Barratt, Nick. Family detective: Mick Jagger.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11-24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9). This suggested that some family upheaval had taken place, which was confirmed by an examination of David senior's life. David Jagger, Mick's great-grandfather, was born in Morley, Yorkshire, in 1845. 
  7. ^ Edwards, Adam. RIP Jumping Jack Flash senior.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11-14 [2017-09-03]. ISSN 0307-1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英国英语). 
  8. ^ Decurtis, Anthony. Eva Jagger, 1913–2000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lling Stone. 2000-07-06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9. ^ Christopher Sandford, The Rolling Stones: Fifty Years (Simon and Schuster, London, 2021), p. 22.
  10. ^ Chris Jagger biography at. AllMusic. [2009-12-31]. 
  11. ^ Wiederhorn, Jon. Chris Jagger Keeps on Grooving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Big Brother Mick. Yahoo! Music. 2013-12-06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12. ^ Jagger et al. 2003,第13頁.
  13. ^ 13.0 13.1 Nelson 2010,第8頁.
  14. ^ Anniversary of Mick Jagger and Keith Richards Dartford meeting. BBC News. 2011-10-17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15. ^ 15.0 15.1 Mick Jagger – The Rolling Stones. The Rolling Stones.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已忽略文本“archive-date2017-09-03” (帮助)
  16. ^ White 2003,第119–120頁.
  17. ^ Nelson 2010,第9頁.
  18. ^ Greenfield 1981.
  19. ^ Nelson 2010,第10–11頁.
  20. ^ Street fighting men from the suburbs. The Independent. 1990-06-23: 43 [2022-07-16] –通过Newspapers.com. 
  21. ^ Dunford, Kara. "A Life of Adventure" – LSE at 120.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15-08-27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6) (en-UK). 
  22. ^ The 17 most successful alumni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Business Insider. 2016-05-22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23. ^ Mick Jagger Fast Facts. CNN. 2013-06-25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24. ^ Tremlett 1974,第109–110頁.
  25. ^ Andersen 2012,第49頁.
  26. ^ 26.0 26.1 Richards & Fox 2010,第97頁.
  27. ^ Taylor, Alex. The Rolling Stones: How Eel Pie Island shaped the band's career. BBC News. 2018-06-18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英国英语). 
  28. ^ Speed Read: 11 Juiciest Bits from Philip Norman's Biography of Mick Jagger. The Daily Beast. 2012-10-01 [2018-03-06]. 
  29. ^ Roberts 2006,第165頁.
  30. ^ 100 Greatest Rolling Stones Songs. Rolling Stone. 2013-10-15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31. ^ Jagger et al. 2003,第84頁.
  32. ^ Kot 2014,第112頁.
  33. ^ Unterberger, Richie.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AllMusic.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34. ^ Wild, Chris. Adorable, 21-year-old Mick Jagger gets his hair done. Mashable. 2015-05-08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3 September 2017). 
  35. ^ Dick & Reisch 2011,第49頁.
  36. ^ Gilmore, Mikal. The Rolling Stone 20th Anniversary Interview: Mick Jagger. Rolling Stone. 1987-11-05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37. ^ Hattenstone, Simon. Rock of ages. The Guardian. 2005-09-08 [2017-09-03].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38. ^ Wells 2012,第110頁.
  39. ^ 39.0 39.1 Paytress 2003,第116頁.
  40. ^ Cohen 2016,第153頁.
  41. ^ Andersen 2012,第148–149頁.
  42. ^ Inside Allen Klein's Role in 1967 Jagger-Richards Drug Bust. Rolling Stone. 2015-08-11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43. ^ BBC On This Day | 10 | 1967: Two Rolling Stones on drugs charges. BBC News. 1967-05-10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0). 
  44. ^ Booth 2000,第271–278頁.
  45. ^ Jagger et al. 2003,第128頁.
  46. ^ Davis, Stephen. Old Gods Almost Dead: The 40-Year Odyssey of the Rolling Stones. Crown/Archetype. 2001 [2021-11-17]. ISBN 978-0-7679-095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47. ^ Wyman 2002,第329頁.
  48. ^ The Rolling Stones Biography. Rolling Stone.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49. ^ The Rolling Stones. The Stones in the Park (DVD released 2006). Network Studios. 1969. 
  50. ^ Mick Jagger: we will play same set list at Hyde Park gig as in 1969. The Daily Telegraph.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51. ^ Hyde Park London Setlist: 13th July 2013 – The Rolling Stones. The Rolling Stones.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3). 
  52. ^ The Rolling Stones release iconic Hyde Park 1969 performance on Blu-ray. AXS.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53. ^ Lee, Henry K. Altamont 'cold case' is being closed Theory of second stabber debunked by Sheriff's Dep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6 May 2005 [2008-11-16]. 
  54. ^ Beaumont-Thomas, Ben. Lost footage of Rolling Stones at notorious Altamont festival uncovered. The Guardian. 2022-01-10 [2023-07-28]. 
  55. ^ Greene, Andy. Revisit The Rolling Stones Infamous 1972 North American Tour on New Podcast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lling Stone. 2023-07-24 [2023-08-02] (美国英语). 
  56. ^ Stargrove – Hampshire Garden Trust Research. Hampshire Gardens Trust.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57. ^ Janovitz, Bill. Rocks off: 50 tracks that tell the story of The Rolling Ston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3: 189–191. ISBN 978-1-250-02632-3. OCLC 811597730. 
  58. ^ Blauvelt, Christian. 'Performance': Inside the Rock 'n' Roll Movie Too Shocking for the '60s. IndieWire. 2019-02-13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59. ^ Crean, Jeffrey. The Fear of Chinese Powe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History series. London, UK: Bloomsbury Academic. 2024: 117. ISBN 978-1-350-23394-2. 
  60. ^ Carter, Ben. Which country has the highest tax rate?. BBC News. 2014-02-25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英国英语). 
  61. ^ How the Budget affects you: The public give their verdict. WalesOnline. 2009-04-22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英语). 
  62. ^ Andersen 2012,第247頁.
  63. ^ Richards & Fox 2010,第236頁.
  64. ^ Wenner, Jann. Mick Jagger Remembers. Rolling Stone. 1995-12-14 [202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65. ^ Day, Elizabeth. The Rolling Stones: that 50-year itch.... The Guardian. 2011-11-12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66. ^ Staff. Stones Manager Loewenstein Dies. BBC News. 2014-05-22 [201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67. ^ Why Mick Jagger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Vogue.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68. ^ The world's greatest band, captured in its prime. The Globe and Mail.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69. ^ The Best Rolling Stones Songs That Don't Really Sound Like the Rolling Stones. Pitchfork. 2019-04-22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70. ^ Brown, Mark. Mick Jagger's jumpsuit is a gas, gas, gas: V&A galleries open. The Guardian. 2009-03-17 [2019-11-06].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英国英语). 
  71. ^ Hamilton, Jack. How 'Exile on Main St.' Killed the Rolling Stones. The Atlantic.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72. ^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2012-05-3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73. ^ Smith, Sid. BBC – Music – Review of The Rolling Stones – Exile On Main St.. BBC.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1). 
  74. ^ Hall, Russell. Deepest Cut: The Rolling Stones Let It Loose from 1972's Exile on Main St.. Gibson Lifestyle. 2008-02-20 [2022-07-15]. [永久失效連結]
  75. ^ Kohler, Jerry. 'Jamming With Edward' Jammed With Low Spots. The Kansas City Star. 1972-02-13: 116 [2022-07-16] –通过Newspapers.com. 
  76. ^ Muretich, James; Buckingham, Brooker; McEwen, Mary-Lynn. Recent Releases – Jamming with Edward. Calgary Herald. 1995-06-25: 20 [2022-07-16] –通过Newspapers.com. 
  77. ^ Goats Head Soup. The Rolling Stones.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78.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Goats Head Soup – album review. AllMusic. [201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79. ^ Margotin & Guesdon 2016,第514, 528頁.
  80. ^ Wyman 2002,第408頁.
  81. ^ Wyman 2002,第361, 412頁.
  82. ^ Turner, Steve. Making The Stones' New Album. Rolling Stone. 1874-12-06 [2017-10-11]. (原始内容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存档于2013-02-03).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83. ^ Jagger, M., Richards, R. (1974). [Liner notes]. In It's Only Rock'n'Roll [Vinyl, LP, Album, Reissue]. Rolling Stones Records.
  84. ^ it's-only-rock-'n'-roll | full Official Chart History.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7-10-11]. 
  85. ^ it's-only-rock-and-roll | full Official Chart History.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7-10-11]. 
  86. ^ Landau, Jon. It's Only Rock 'n Roll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lling Stone. 1974-12-16 [2017-10-11].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87. ^ Jagger et al. 2003,第174頁.
  88. ^ He'll Roll On. Honolulu Star-Bulletin. The Associated Press. 1974-12-16: 12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通过Newspapers.com. 
  89. ^ McGarry, Vincent. Taylor & Jagger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lling Stone. 1975-01-31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90. ^ Greene, Andy. Flashback: The Rolling Stones Perform 'Gimme Shelter' in 1975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lling Stone. 2021-04-29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91. ^ 10 Questions for Ron Wood. Time. 2007-10-24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92. ^ 92.0 92.1 92.2 Nelson 2010,第92頁.
  93. ^ Emotional Rescue. The Rolling Stones.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94. ^ Start Me Up. Billboard. [2018-06-18]. 
  95. ^ Janovitz, Bill. The Rolling Stones: 'Waiting on a Friend'. AllMusic. [2014-11-12]. 
  96. ^ Tattoo You. The Rolling Stones.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97. ^ Connelly, Christopher. Stepping Out: Mick Jagger Goes Solo. Rolling Stone. 1985-02-14 [3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3 Sept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