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黃酮類化合物
外观
(重定向自異黃酮類)
異黃酮類化合物[1][2][3][4](isoflavonoids)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类型[5],其B环连接于C3位上,可再细分为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两类[6]。
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豆科植物中,由于结构与人类雌激素相似,某些种类的化合物可通过雌激素受体产生生物效应,因而有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之称,在临床上可用于缓解围绝经期症状,如防治骨质疏松、潮热等[7][8]。
介紹
[编辑]異黃酮是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功能和仲裁各種重要的生態影響。他們主要是在大豆和其他豆科植物中被發現。異黃酮的其中一個功能是一個信號分子,誘導基因在點頭豆類和根瘤菌共生關係。此外異黃酮作為前體的發展植物抗毒素在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異黃酮的代謝啟動與固定碳經歷了苯丙途徑。
參考
[编辑]- ^ 黄芸,秦民坚,余国奠.异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及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 20(001):5-7.DOI:10.3969/j.issn.1006-9690.2001.01.002.
- ^ 饲料工业.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黄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Isoflavonoids Daidzein and Its Application on Animal Production[J].饲料工业[2025-01-27].
- ^ 孙克杰,汤坚.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氧化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 2001, 22(3):5.DOI:10.3321/j.issn:1002-6630.2001.03.004.
- ^ 李超,刘艾林,杜冠华.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3(012):022.
- ^ Panche AN, Diwan AD, Chandra SR. Flavonoids: an overview. J Nutr Sci. 2016 Dec 29;5:e47. doi: 10.1017/jns.2016.41. PMID 28620474; PMCID: PMC5465813.
- ^ 罗芳贞.异黄酮类结构修饰研究现状[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002):278-283.DOI:10.3978/j.issn.2095-6959.2015.02.025.
- ^ Dixon RA, Ferreira D. Genistein[J]. Phytochemistry, 2002, 60: 205-211. DOI:10.1016/S0031-9422(02)00116-4
- ^ LIN Chun-cao, CHEN Da-wei, DAI Jun-gui. Advances of synthetic biology of flavonoid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22, 57(5): 132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