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天问
屈原(相傳)的作品 | |
![]() 明末清初蕭雲從《蕭尺木離騷圖》書影 | |
體裁 | 辭賦 |
---|---|
国家 | 楚國 |
语言 | 中文 |
系列 | 《楚辭》 |
行数 | 374句 |
《楚辭·天問》,相傳是戰國時代楚國屈原所作的文章,作者通過向天叩問而發洩心中的抑鬱。《天問》句式以四言為主,全篇374句,提出172個有關天地、神靈、歷史傳說的問題,以表明忠誠作結,自晉代以來歷代有不少摹倣作品。《天問》是先秦神話資料的寶庫,其文學價值則意見紛紜,傳統說法認為此篇是屈原楚辭中價值最低的篇章,亦有現代學著欣賞其痛快淋漓,參差錯落,多姿多采。
作者與寫作動機
[编辑]有關《天問》的形成問題眾說紛紜[1]:273;司馬遷、王逸、饒宗頤、藤野岩友等人都認為是屈原所作[2]:28[3]:41-42。屈原受委屈而無處申訴,苦惱中對宇宙、歷史、人生都抱懷疑態度,通過向天叩問而發洩心中抑鬱[2]:43。王逸說,屈原被放遂,徘徊山澤之際,看見楚國先王宗廟和公卿祠堂畫上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聖賢等神話傳說,把問題寫在牆壁上,以宣洩憤懣與愁思。楚國人為屈原而悲哀,將其題壁之辭輯錄下來,成為《天問》一篇[3]:211。洪興祖、朱熹[3]:38、魯迅、王國維、郭沫若都贊同王逸此說[1]:265,而馬伯樂、方志彤[4]:217、陸侃如、游國恩、星川清孝則批評王逸題壁之說並不合理[3]:39。藤野岩友認為《天問》的文學形式來自卜問之辭[3]:50;而衛德明認為《天問》源自祭祀儀式中對神靈的提問,屈原對此感到天命難測,感慨萬千而寫出《天問》[4]:221-222。
胡適、星川清孝、奧野信太郎、小南一郎、白川靜、家井真、伊藤清司等人則認為《天問》並非屈原所作。胡適認為《天問》是漢代人雜湊的作品[1]:269。星川清孝認為《天問》源自古代史詩的歌辭,並非一時一人之作,在戰國時代人們傳誦古人的傳說與故事,以詠誦給民眾聽,漸次增補完成[5]:545。奧野信太野認為《天問》是歌舞劇的歌辭[1]:272。小南一郎認為《天問》來自楚國成人禮中的「教理問答」[5]:547。白川靜認為《天問》是巫祝所作,描述神話世界[3]:548。家井真認為《天問》真正的作者是西漢劉安,篇中有關神話的問題,過半都可以在劉安《淮南子》中找到答案[5]:557-558,其寫作動機是希望藉文章得到漢武帝重用[5]:561。伊藤清司認為《天問》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楚國口傳的史詩,歷代擴充而成[1]:274、281,其性質就像後世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傳誦天地創造神話的古歌[1]:276、279。
體裁與內容
[编辑]《天問》全篇374句,1553字[2]:44(一說354句),共有172個問題[3]:38,大體上四句為一節,每節為一韻;句式以四字為主,亦間有三言、五言、六言及七言,長短不很規律[2]:44。《天問》作連續發問,但有問而無答,形式別創一格[2]:28、44。文中問題大多出之以疑問語氣,如「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文末論楚國之事,則用上反語,如「悟過改更,我又何言!」[3]:207-208
《天問》從開天闢地,呵問到底;開端對天地問題發問,然後問及神話歷史[2]:45、28,先問宇宙渾沌未形及天地開闢,從山川說到歷代帝王政治,然後問楚之立國及其歷史,抒發對楚國滅亡的感慨,最後以表明忠誠作結[3]:38、43,內容涉及天地生成、人類誕生、洪水傳說、神靈怪異等事,述說夏商周三代故事,論及春秋戰國的英賢[5]:563。《天問》中心思想在說明天道因果本在勸善懲惡,但世事不盡如此,因而發出若干疑問,正道直行的人反而沒有好結果,可見天道無憑[2]:28、44。
影響
[编辑]自晉代以來,有不少摹倣《天問》的作品,如晉代傅玄《擬天問》、梁代江淹《邃古篇》[2]:27、35、北齊顏之推《歸心篇》及《稽聖賦》、唐代楊炯《渾天賦》、柳宗元《天對》[2]:36-37、南宋辛棄疾詞《木蘭花慢·中秋飲酒》[6]:610、明代方孝孺《雜問》、王廷相《答天問》、黃道周《續天問》、明末李雯《天問》[2]:38-40。饒宗頤認為後人的摹倣作品魄力不及屈原,其中以方孝孺《雜問》一篇最為出色[2]:45、38。
評價
[编辑]《天問》是先秦神話資料的寶庫[2]:44,在史料價值方面甚為珍貴[6]:608。但於文學價值,在屈原各篇楚辭中卻向來被認為最低[4]:217。胡適批評《天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文學價值低下[3]:38。錢鍾書認為《天問》題目佳妙,內容卻不夠放誕及憤鬱[6]:607,有些問題明知故問,「先後之事倒置,一人之事割裂」,其感情抒發比不上《離騷》和《九歌》,枯燥呆板[6]:608-609。好評方面,明代孫鑛評論《天問》:「其文或峭險或淡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2]:44鄭振鐸認為《天問》跟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的《神譜》有著相等地位[4]:221。郭沫若盛讚《天問》是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痛快淋漓[3]:47-48。饒宗頤欣賞《天問》文句參差錯落,錯綜變化,不單調不板滯,非常奇佹,多姿多采[2]:44。藤野岩友認為《天問》次序紊亂,文理不一貫,但內容大體上仍有次第順序,並非枯燥無味[3]:38。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伊藤清司. 《〈楚辞·天问〉和苗族的创世歌》. 《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 張正軍譯.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7: 265–282. ISBN 9787810257947 (中文(简体)).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饒宗頤. 《天問文體的源流——「發問」文學之探討》. 《梵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7–50. ISBN 9787532510184 (中文(繁體)).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藤野岩友. 《巫系文学论——以〈楚辞〉为中心》. 韓基國譯.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5. ISBN 7536664168 (中文(简体)).
- ^ 4.0 4.1 4.2 4.3 衛德明. 《〈天問〉淺論》. 尹錫康等 (编). 《楚辭資料海外編》. 李世隆譯.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17–225. OCLC 1461146609 (中文(繁體)).
- ^ 5.0 5.1 5.2 5.3 5.4 家井真. 《〈楚辭〉天問篇作者考》. 王孝廉 (编). 《神與神話》. 林慶旺譯.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8: 543–568. ISBN 6660801979 (中文(繁體)).
- ^ 6.0 6.1 6.2 6.3 錢鍾書. 《管錐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ISBN 9789622019874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