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

坐标46°13′19″N 6°09′04″E / 46.2219°N 6.1511°E / 46.2219; 6.15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
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du développement, IHEID(法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Studies(英文)
创办时间1927年,​98年前​(1927
学校类型半公立半私立
校长Marie-Laure Salles
教师人數教授73人、讲师12人、客座39人
学生人數951人(89%国际生)
校址 瑞士日内瓦
校區市区
隶属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
Europaeum
欧洲大学协会
網站官方网站
位置
地图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法語: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du développementIHEID),簡稱日內瓦高等學院(英語: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1][2],在国际事务学界享有盛名。该校规模极小,却有充沛的学术、财力资源,催生出了1位联合国秘书长、7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普利策奖得主与多位国家领导人与外交官。[3]

该校以国际事务发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学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学等領域見長,尤其以两大科际整合硕士——国际事务发展研究而知名全球,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4]

历史沿革

[编辑]
威廉·拉帕德
保罗·曼图

192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瑞士联邦政府日内瓦州的财政支持下,国际关系高等学院(法語: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HEI)在日内瓦由两位为国际联盟秘书处工作的学者外交官威廉·拉帕德保罗·曼图创建。[5]國際關係高等學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问题研究院[6][7]。国际关系高等学院成立之际,正值拉帕德担任日内瓦大学校长期间。国际关系高等学院在保持学术自治的同时,隶属于日内瓦大学[5]

学院最初的任务是基于与国际联盟国际劳工组织的密切工作关系。根据其章程,学院是“旨在为所有国家的学生提供从事和追求国际研究的技能的机构,尤其是历史、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性质的研究”。[8][9][10]

学院设法吸引了一些杰出的教师,特别是来自深陷纳粹政权压迫的国家。威廉·拉帕德讽刺地观察到,学院最应感谢的两个人是墨索里尼希特勒。随后,更多著名学者加入该学院的教员队伍,包括法哲学家汉斯·凯尔森、历史学家古列尔·莫费雷罗以及外交官卡尔·伯克哈特等。其他同样寻求逃离独裁统治的人包括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威廉·罗普克,后者极大地影响了德国战后的自由经济政策以及社会市场体系理论的发展。[11]

牛津大学蒙塔古·伯顿国际关系教授阿尔弗雷德·齐默恩爵士在该研究所留下了特别持久的印记。早在1924年,齐默恩在巴黎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任职期间,就开始在日内瓦大学的赞助下组织国际事务暑期学校,即众所周知的“齐默恩学校”。[11]

雅克·弗雷蒙

在1980年代之前,学院的教职员工从未超过25人。尽管规模很小,但学院拥有四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职员工——贡纳尔·默达尔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莫里斯·阿莱罗伯特·蒙代尔。三位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在最初的将近三十年(1927-1954)的时间里,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后,日内瓦州和瑞士联邦委员会承担了大部分费用。[5]

菲利普·布林

1955年,威廉·拉帕德的继任者、历史学家雅克·弗雷蒙开启了一个巨大的扩张时期,增加了教学科目的范围以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数量,这一进程在他1978年退休后继续推进。[11]弗雷蒙将视野投向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更加关注冷战与多边外交、第三世界与发展等问题。在非洲年的背景下,弗雷蒙于1961年建立了日内瓦非洲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法語:Centre genevois pour la formation de cadres africains),次年更名为日内瓦非洲研究所(法語:Institut africain de Genève),1977年更名为发展研究高等学院(法語:Institut universitaire d'études du développement, IUED)。[5]该学院因其许多教授对发展援助的批判性观点以及其期刊《Cahiers de l'IUED》[12]而闻名。

2004年,菲利普·布林接任国际关系高等学院校长。国际关系高等学院与发展研究高等学院于2007年合并为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简称日内瓦高等学院[5][6]原来由日内瓦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转为日内瓦高等学院颁发,国际关系高等学院原有的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则被日内瓦大学承接。[5]2016年1月起,日内瓦高等学院的学籍注册也从日内瓦大学划归日内瓦高等学院。[13]

校区分布

[编辑]

学院校园位於日内瓦右岸。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巴顿别墅(Villa Barton)位于日内瓦湖畔的一座私人公园内,而新校区名為和平館(Maison de la Paix),毗鄰聯合國萬國宮聯合國歐洲總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国际組織。

学院主校区和平館于2013年开放。[14]和平館是一座38,000平方米的玻璃建筑,分为六个相连的部分。包含戴维斯图书馆,拥有350,000册有关社会科学的书籍、期刊和年度出版物,继戴维斯夫妇向学院捐赠1,000万美元后,该图书馆以两位学院校友的名字命名——大使谢尔比·库洛姆·戴维斯和他的妻子凯瑟琳·戴维斯。[15]

邻近的Picciotto Student Residence于2012年竣工,为学生和客座教授提供135套公寓。另一个更大的学生宿舍Grand Morillon于2021年开放,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拥有680间房。[16]

除了作为学院主校区外,和平館还设有与学院联系密切的政策中心和宣传团体,例如日内瓦武装部队民主控制中心(DCAF)、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GCSP)、日内瓦国际人道主义排雷中心、Interpeace、国际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14]

院系学位

[编辑]

共设有五个学系,分别是人类学社会学系、国际经济学系、国际历史政治系、国际法学系、国际关系政治科学系。[17]设有以下学位[18]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院系及学位设置
学系 两年制跨学科硕士 两年制学科硕士 四年制学科博士
人类学社会学 国际研究发展研究 人类学社会学 人类学社会学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国际历史政治 国际历史政治 国际历史政治
国际法学系 国际法 国际法
国际关系政治科学 国际关系政治科学 国际关系政治科学

此外,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与中国外交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上智大学、美国科尔盖特大学曼荷莲学院史密斯学院韦尔斯利学院薛顿贺尔大学设有五年制本硕连读联合学位,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日内瓦大学全球研究所、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等设有联合硕士学位课程,与乔治敦大学法学院设有全球卫生法和治理法学硕士联合学位。[19]

国际合作

[编辑]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与牛津大学巴黎第一大学莱顿大学等属于Europaeum[20],且为国际事务专业学校协会正式成员[21]

学院是全球唯一与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授学位的大学,两校在国际事务发展研究硕士进行联合办学[22][23][24],二者同属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正式成员[25]。学院和日内瓦大学设有三个联合中心,分别是日内瓦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人权学院、日内瓦国际争端解决中心和人道主义行动教育和研究中心。[19]

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的交换院校包括[26]

著名人物

[编辑]

校友

[编辑]

教师

[编辑]

另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Members. Berne, Switzerland: swissuniversities. 2016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英语). 
  2. ^ Recognised or Accredited Swi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erne, Switzerland: swissuniversities. 2018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英语). 
  3. ^ Academic Departments. graduateinstitute.ch. [2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rch 2014). 
  4. ^ 存档副本.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5). 
  5. ^ 5.0 5.1 5.2 5.3 5.4 5.5 日内瓦高等学院追寻和平与发展的百年启示录.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6-11]. 
  6. ^ 6.0 6.1 6.2 存档副本.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7. ^ Mohammad Younus Fahim, Dr. Diplomacy, The Only Legitimate Way of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4 May 2018]. ISBN 9781446697061. 
  8. ^ Peter, Ania. William E. Rappard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A Swis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Retrospect: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Walter de Gruyter. 1983: 221–222. ISBN 3-11-008733-2. 
  9. ^ Van Dongen, Luc. Former des élites non communistes pour le tiers-monde : l’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IUHEI), les États-Unis et la Guerre froide.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2015, 3 (163): 15–28 [9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10. ^ 存档副本. [202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11. ^ 11.0 11.1 11.2 Still Generating the Geneve Internationale. The European Review. [2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2. ^ L'IUED refait le monde depuis 40 ans – Infosud – Tribune des Droits Humains. infosud.org. [31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13). 
  13. ^ 存档副本.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14. ^ 14.0 14.1 Sophie Davaris. IHEID dévoile son campus et la future Maison de la paix. Tribune de Genève. December 3, 2008 [13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ly 2012) (法语). 
  15. ^ Philippe Burrin. A US$ 10 Million Grant from Mrs Kathryn Davis. Globe No. 3. Spring 2009 [11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February 2012). 
  16. ^ Opening of the Grand Morillon Student Residence | IHEID.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17. ^ ACADEMIC DEPARTMENTS. graduateinstitute. [202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18. ^ Master & PhD Programmes | IHEID. www.graduateinstitute.ch.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19. ^ 19.0 19.1 Partner programmes | IHEID. www.graduateinstitute.ch.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20. ^ http://www.europaeum.org/europaeum/?q=category/1/1/6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12-29.
  21. ^ 存档副本.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22. ^ 存档副本.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23. ^ Joint Master Programmes. graduateinstitute.ch.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24. ^ Joint Degrees. Harvard.edu.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8). 
  25. ^ 存档副本.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26. ^ Exchange programmes | IHEID. www.graduateinstitute.ch.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46°13′19″N 6°09′04″E / 46.2219°N 6.1511°E / 46.2219; 6.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