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戴颙 (南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戴顒 (劉宋)

戴颙(378年—441年),字仲若东晋南朝宋隐士,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

父亲戴逵,兄名戴勃,都隱居遁世而有盛名。戴颙十六歲時,因父亡過於悲痛,幾乎喪生,這樣一來他長期體弱多病。因父親隱居不做官,他也繼承父親的事業,不入仕途。其父擅長彈琴書法,戴颙都得到傳授,所有各種曲調,都能演奏。會稽郡剡縣有很多名山,因此他家世代居住剡地。戴顆和兄長戴勃,同在父親指導下學習琴技,父親死後,他們不忍心再彈奏父親所傳的樂曲,於是各自創作新曲。戴勃有五部,戴颙有十五部。戴颙後來又創作了一部長調,這些樂曲都在社會上流傳。中書令王綏曾經携帶賓客去拜訪他們,當時戴勃等人正在吃豆粥,王綏就説:“聽説你們很會彈琴,我想聽聽看。”弟兄倆不回答他,王綏懷恨而去。

桐廬縣又有很多名山,兄弟倆又一同去游覽,後來也就留在那裹長住下來了。戴勃患了疾病,没有錢看病吃藥,戴颙對戴勃説:“我跟隨兄長閑居不仕,并不是有心默默無聞。如今兄长病重,没有錢可供醫療調治,我應當求官得禄來幫助度過難關。”於是向朝廷請求任海虞縣令,事情即將辦成,戴勃却死了,於是戴颙就不去當縣令了。桐廬縣偏僻遥遠,不利於養病,戴顯就到吴縣居住。吴縣的士人共同爲他修建房舍,堆積山石,引導流水,種植林木,開闢溪澗,不多時樹木都長的很茂密,如同天然的環境。戴颙於是在此闡明講述莊周思想的要領,寫作《逍遥論》,注釋《禮記·中庸》篇。三吴的守將和郡内的官員名流邀請他同去野外河澤游玩,他能去則去,并不故作清高,輿論因此很稱赞他。

刘裕任命他爲太尉行參軍,琅邪王的司馬屬,都不就職。宋國剛建立,朝廷頒布命令説:“前太尉參軍戴颙、隱士韋玄,持秉節操,幽居隱遁,堅守志向,始終不渝,應當加以表彰引用,以弘揚隱退的高行。均可任命爲散騎侍郎,位在通直。”他没有應命。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下詔書:“新任命的通直散騎侍郎戴颙、太子舍人宗炳,都志在隱居,不求仕進,恬静的節操,持久不變。可任命戴颙为國子博士,宗炳为通直散騎侍郎。”太子東宫建立,戴颙又被徵召马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五年(438年),聘任爲散騎常侍,都不就職。

衡陽王刘義季镇守京口,長史張邵與戴颙有姻親關係,把他接到黄鵠山居住。山北有竹林精舍,山林澗水景色優美,戴颙常在澗邊歇息游玩,刘義季經常随他出游,他照舊穿着野居的粗服,不改平常的儀表風度。他給刘義季彈琴,都是創新的曲調。所創作的三首曲調《遊弦》《廣陵》《止息》等,都與世上流傳的曲調不同。宋文帝常想召見他,對黄門侍郎張敷説:“等我東巡的時候,將到戴公的山上設宴。”因他愛好音樂,文帝長期供應他正聲伎樂一部。戴颙合并《何嘗》《白鵠》二聲,成爲一個曲調,其風格非常清高曠遠。自從西漢起開始有佛像傳入,但形體製作不精,戴颙的父親戴逵特别擅長雕塑,戴颙也參預製作。宋太子刘劭在瓦官寺鑄造了一丈六尺高的銅像,鑄成後,佛像的臉形嫌瘦,鑄工不能修治,於是迎請戴颙去察看。戴颙看後説:“不是臉瘦,衹是肩臂過肥罷了。”用銼修肩臂後,臉瘦的缺陷便立即消除了,大家没有不佩服的。戴颙於元嘉十八年(441年)去世,時年六十四歲。無子。待景陽山的景觀修好,戴颙已不在人世,宋文帝嘆息説:“遗憾不能讓戴顯親眼看看。”[1][2]

参考資料

[编辑]
  1. ^ 宋書》卷93 列传第53
  2. ^ 南史》卷75 列传第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