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麗魚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慈鯛科

麗魚科
化石时期:48–0 Ma
利氏雨麗魚 Nimbochromis livingstoni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鳚形目 Blenniiformes
科: 麗魚科 Cichlidae
Heckel英语Johann Jakob Heckel, 1840
模式属
丽鱼属
Cichla
亚科

麗魚科学名Cichlidae),又稱慈鯛科麗鯛科[1],為輻鰭魚綱麗魚目或者䲁形目的一淡水鱼,曾被归类为鱸形目隆头鱼亚目,已知約200個屬,超過2000種,是硬骨魚類中的大家族[2]。自然分布于美洲(美国德克萨斯州及以南)、非洲、亚洲的中东地区及印度等地。[3]

丽鱼科曾被归类为隆头鱼亚目的成员之一,但实际上与隆头鱼科并不亲近,不过,与雀鲷科海鯽科等可归类于卵附系,而裸鳗鳚科是本科的姐妹群,两者共同组成麗魚目,或者包含在更廣義的䲁形目。这个科既是大型,又是多样化。至少有1789种已被科学地描述[4],成为最大的脊椎动物科之一。新种每年都会被发现,许多物种仍然是未描述英语Undescribed taxon。因此这个物种的实际数量是未知的,估计有2000和3000之间变化[5]饲养在家庭水族箱中,丽鱼科鱼是很受欢迎的淡水鱼

概述

[编辑]
本科在隆头鱼亚目與其他科内部的关系[6]

麗魚科大多为淡水魚類,主要原產於非洲中南美洲,亦有少数种类自然分布于西印度群島马达加斯加、中东、南亚次大陆印度沿岸等地[3][7],現已遍布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習性為肉食、雜食或草食。大多為卵生口孵,有部分係在巢穴底床孵卵而由親魚共同護衛,亦有孵化後將仔魚含在口中保護者。因為有嚴密的護幼行為,所以被稱為「慈鯛」。

麗魚科外表共同特徵不多,但它們在喉部卻都有一組稱為「咽頜」的構造,加上牙齒形態的分化,方便於捕食並咀嚼各類不同食物,因此在淡水水域中極盡優勢,也演化出許多不同的魚種。例如非洲馬拉威湖約有500種以上的慈鯛,維多利亞湖至少有400種,坦干伊喀湖約有300種以上,而且有99%都是這些湖泊的特有種[2]

麗魚科魚類體型變化大,一般水族館業者將長度小於12cm以下的麗魚科魚類稱為「短鯛」,主要分佈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以及西非剛果河流域。但是在東非維多利亞湖、坦干伊喀湖、馬拉威湖中長度小於12cm的慈鯛並不是在短鯛的界定範圍內。

分類

[编辑]

種系發生學

[编辑]

本科屬鱸形總目䲁形目,是裸鰻䲁科姐妹群,之前Deepfin系統里的麗魚目只包含本科及裸鰻䲁科,其演化位置如下[8][9][10]

䲁形目

䲁亞目 Blennioidei

喉盤魚科 Gobiesocidae

後頜魚科 Opistognathidae

藍紋鱸科 Grammatidae

海鯽科 Embiotocidae

鮗科 Plesiopidae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擬雀鯛科 Pseudochromidae

鯔科 Mugilidae

雙邊魚科 Ambassidae

鰻鯛科 Congrogadidae

麗魚科 Cichlidae

裸鰻䲁科 Pholidichthyidae

葉鱸科 Polycentridae

Blenniiformes

内部分類

[编辑]

麗魚科下分235個屬约1789種,可歸類於九個亞科,如下[4]

麗魚亞科 Cichlinae
圖麗魚亞科 Astronotinae
麗體魚亞科 Cichlasomatinae
腹麗魚亞科 Etroplinae
珠母麗魚亞科 Geophaginae
異非鯽亞科 Heterochromidinae
褶唇麗魚亞科 Pseudocrenilabrinae
褶麗魚亞科 Ptychochrominae
後臀麗魚亞科 Retroculinae

化石類群

[编辑]

本科有一個化石屬:[11]

經濟利用

[编辑]

為各國重要魚獲與養殖魚,可以煎、炸或紅燒,而大型慈鯛則上可做成生魚片或清蒸。許多種類則為觀賞性魚類。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水产杂谈】这些水产品的名字竟有这么古怪的起源. 博文网. [2025-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2. ^ 2.0 2.1 丽鱼科(Cichlidae)-淡水观赏鱼大全. 魚類思想. [2025-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3. ^ 3.0 3.1 Berra, Tim M英语Tim Berra (biologist). Freshwater Fish Distrib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ISBN 978-0-226-04443-9. 
  4. ^ 4.0 4.1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25). Cichlidae. FishBase. Version 2025-07.
  5. ^ Stiassny, Melanie L. J.; Teugels, Guy G.; Hopkins, Carl D. Poissons d'eaux douces et saumâtres de basse Guinée, ouest de l'Afrique centrale. Faune et flore tropicales 2. Paris Tervuren (Belgique): Institut de recherch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Musée royal de l'Afrique centrale. 2007: 269. ISBN 978-2-7099-1620-2 (法语). 
  6. ^ Stiassny, Melanie L. J.; Stiassny, Melanie L. J.; Jensen, J. Labroid intrarelationships revisited: morphological complexity, key innovations, and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diversity.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at Harvard College. 1987, 151: 269–319. 
  7. ^ 李思忠. 黄河鱼类志:黄河鱼类专著及鱼类学文选. 基隆: 水产出版社. 2015 [2022-08-12]. ISBN 978-957-8596-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8. ^ Dornburg, Alex; Near, Thomas J. The Emerging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Actinopterygian Fish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21-11-02, 52 (1): 427–452. ISSN 1543-592X. doi:10.1146/annurev-ecolsys-122120-122554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2) (英语). 
  9. ^ Near, Thomas J.; Thacker, Christine E.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and Fossil Ray-Finned Fishes (Actinopterygii).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24-04-18, 65 (1): 3-302. ISSN 0079-032X. doi:10.3374/014.065.0101可免费查阅. 
  10. ^ Thacker, Christine E.; Near, Thomas J. Phylogeny,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acanthopterygian fish clades.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2025-06, 35 (2): 805–845. doi:10.1007/s11160-025-09935-w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09). 
  11. ^ Proterocara. Paleobiology Database. [2025-07-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