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语文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語文學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语文学的奠基之作

德語文學(德語: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指的是以德語撰寫的文學作品。這包括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德語區列支敦士登盧森堡、位於義大利的南蒂羅爾地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德語僑民的作品。現代德語文學主要以標準德語書寫,但也存在一些受到德語方言(如阿勒曼尼語)影響較深或較淺的文學潮流。

中世紀德語文學指的是從加洛林王朝時期開始,在德國地區創作的文學。對於德語中世紀文學終結的時間,學界有不同見解,其中最晚的分界點通常認為是宗教改革(1517年)。古高地德語時期大致持續至11世紀中葉,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和英雄史詩《救世主之歌》(Heliand)。中古高地德語文學自12世紀開始,代表作品包括《指環》(約1410年)以及奧斯瓦爾德·馮·沃爾肯施泰因約翰內斯·馮·特普爾的詩作。巴洛克時期(1600–1720年)則是德語文學最豐富多產的時期之一。

現代德語文學始於啟蒙時代作家(如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1750至1770年代的感傷主義運動(Empfindsamkeit)以歌德的暢銷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為終點。隨後的狂飆運動魏瑪古典主義運動則由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領導。德國浪漫主義則主導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文學發展。

畢德麥雅」一詞泛指1815年(即維也納會議拿破崙戰爭結束)至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之間,在文學、音樂、視覺藝術與室內設計領域的一種風格。

納粹政權時期,一些作家選擇流亡國外(稱為「流亡文學」,Exilliteratur),另一些則屈服於審查制度,進行所謂的「內部流亡」(Innere Emigration)。截至2023年,共有14位德語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居所有語言中第三多,僅次於法語(16位)與英語(32位)作家。獲獎者包括托馬斯·曼赫爾曼·黑塞君特·格拉斯彼得·漢德克等人。

中世紀

[编辑]

目前所知最早的德語文學作品是《希尔德布兰特之歌》(Hildebrandslied

近代早期

[编辑]

德意志文藝復興時期

[编辑]

巴洛克時期

[编辑]

巴洛克時期(1600年至1720年)是德語文學最為豐富多產的時代之一。許多作家的詩歌散文作品反映了三十年戰爭帶來的慘痛經歷。漢斯·雅各布·克里斯托弗·冯·格林梅爾斯豪森筆下年輕而天真的辛普利齊烏斯的冒險故事——《辛普利齊烏斯·辛普利齊西穆斯》,[1] 成為巴洛克時期最著名的小說。

馬丁·奧皮茨為德語文學確立了語言、風格、詩行與韻律的“純正性”準則。安德烈亞斯·格呂菲烏斯丹尼爾·卡斯帕·馮·洛恩施泰因創作了多部德語悲劇Trauerspiele),常以古典題材為主,且風格多半相當激烈。情色詩、宗教詩與時事詩則以德語與拉丁語雙語創作。

布倫瑞克-呂訥堡的西比拉·烏爾蘇拉撰寫了一部小說《尊貴的敘利亞女子阿拉梅娜》(Die Durchlauchtige Syrerin Aramena),此書由其兄安東·烏爾利希完成,並由齊格蒙德·馮·比爾肯加以編輯,在德語巴洛克宮廷小說中享有盛名。[2][3]

18世纪

[编辑]

啟蒙時代

[编辑]

感傷主義

[编辑]

感傷主義(Empfindsamkeit),或譯「感性運動」,1750年代至17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普施托克(1724年-1803年)、克里斯蒂安·菲爾希特哥特·蓋勒特(1715年-1769年)、蘇菲·德·拉·羅什(1730年-1807年)。該時期以歌德的暢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為頂峰並結束。

狂飆運動

[编辑]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約1775年

狂飆突進运动(Sturm und Drang)是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德國文學與音樂中的一場運動,約始於1760年代末,止於1780年代初。該運動強調個人主觀性與情感的自由表達,作為對啟蒙時代所強調的理性主義及其相關美學潮流的反動。

哲學家約翰·格奧爾格·哈曼被視為狂飆運動的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則是此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儘管他與弗里德里希·席勒最終脫離此一潮流,並開創了日後的魏瑪古典主義

20世纪

[编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Grimmelshausen, H. J. Chr. Der abentheurliche Simplicissimus [冒險的辛普利齊烏斯]. 紐倫堡: J. Fillion. 1669. OCLC 22567416 (德语). 
  2. ^ Hilary Brown. Luise Gottsched the Translator. Camden House. 2012: 27–. ISBN 978-1-57113-510-0. 
  3. ^ Jo Catling. A History of Women's Writing in Germany,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 March 2000: 42–. ISBN 978-0-521-65628-3. 
  4. ^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简介. 德语德国网站. [2009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