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國海軍總司令部
海軍總司令部
Oberkommando der Marine
海軍總司令旗
機構概要
成立时间1935年1月11日
前身机构
解散时间1945年6月22日
管轄范围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驻地柏林蒂爾加滕蘭德韋爾運河畔「貝殼大廈英语Shell-Haus
首长
  • 海軍總司令
上级机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海軍總司令部(德語:Oberkommando der Marine,常縮寫為「OKM」)是納粹德國時期的國防軍海軍最高司令部。1935年,希特勒宣佈重整軍備,多數在《凡爾賽條約》下受到限制而暗自發展的機關公開化,原威瑪共和國海軍司令部——「海軍總部」改名為「海軍總司令部」(或又常譯作「海軍最高統帥部」),結構也基本承襲後者。「海軍總司令部」負責人為「海軍總司令」(Oberbefehlshaber der Marine),該單位統籌海軍包括指揮、管理、訓練在內的所有業務,在1936年中時下有五個單位:

  • 「海軍司令部辦公室」(Marinekommandoamt,通稱A局,統籌海上作戰與佈署)
  • 「海軍總辦公室」(Allgemeine Marineamt,通稱B局,負責分配預算、調度輔助船艦及商船隊)
  • 「海軍行政管理辦公室」(Marineverwaltungsamt,通稱C局,負責薪資、伙食、住宿和制服等業務)
  • 「海軍軍備辦公室」(Marinewaffenamt,通稱「MWa」,負責研製各式武器,如艦砲、水雷、魚雷)
  • 「海軍建造辦公室」(Marinekonstruktionsamt,通稱K局,負責設計與建造軍艦)

另外還有直屬海軍總司令的「海軍人事部」(Marineoffizierspersonalabteilung,主管所有人員的任命,晉升,調動和退休)和「海軍醫學部」(Marinemedizinalabteilung)。

1937年4月1日,「海軍總參謀部」成立,並併入「海軍總司令部」成為下級單位。

以下是這段英文維基語法的中文翻譯,保留了原始模板與格式結構,適合用於中文維基百科條目中:

歷任長官

[编辑]

海軍最高司令官(OKM,Oberbefehlshaber der Marine)

任次 肖像 海軍最高司令官 就职 离职 任职时间
1
埃里希·雷德爾
Raeder, Erich海軍大將
埃里希·雷德爾
(1876–1960)
1935年6月1日1943年1月30日7岁243天
2
卡爾·鄧尼茨
Dönitz, Karl海軍大將
卡爾·鄧尼茨
(1891–1980)
1943年1月30日1945年5月1日2岁91天
3
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
Friedeburg, Hans-Georg海軍上將
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
(1895–1945)
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22天
4
瓦爾特·瓦爾策哈
Warzecha, Walter海軍上將
瓦爾特·瓦爾策哈
(1891–1956)
1945年5月23日1945年7月22日60天

海軍最高司令官旗幟

[编辑]

1935年11月7日,國防軍部長德國國防軍總司令維爾納·馮·布隆貝格頒布法令,命令為帝國海軍(Kriegsmarine)最高司令官引入一種新樣式的指揮旗。旗幟為一面白底方形旗幟,中間繪有一個大型黑色鐵十字勳章,其後交叉著兩把金黃色的無鞘直劍,呈直角相交。

1939年4月1日,當埃里希·雷德爾晉升為海軍大將後,旗幟進行了修改:劍被替換為一對交叉的海軍元帥權杖,其上覆有金色的國防軍之鷹(Wehrmachtsadler),面朝旗桿方向。

1943年1月30日,為了表示雷德爾擔任帝國海軍總檢查官(Admiralinspekteur)的身份,特別引入了另一面旗幟,圖樣與海軍總司令官旗幟相同,但加上了寬大的淺藍色邊框。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Walther Hubatsch: Der Admiralstab und die obersten Marinebehörden in Deutschland 1848–1945. Bernard & Graefe, Frankfurt am Main 1958.
  • Konrad Ehrensberger: Hundert Jahre Organisation der deutschen Marine. 1890–1990. Kaiserliche Marine. Reichsmarine. Kriegsmarine. Bundesmarine. Bernard & Graefe, Bonn 1993, ISBN 3-7637-5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