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后真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後真相

后真相[1][2][3][4](英語:Post-truth)是一个哲学政治概念,指“共同的客观真理标准的消失”[5]和“事實另類事實知识意见信念真理之间的迂回滑移”[6]。后真相话语通常反对科学方法和调查[7]。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英国脱欧公投前后,这个词以後真相政治的形式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它被《牛津词典》评为2016年年度词汇英语Word of the year,牛津词典对其定義為“有关客观事实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的影响力低于訴諸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内容,或表示这种情况时的用词”[8][9]

虽然“后真相”一词相对较,但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过去关于相對主義後現代性和政治中关于虚伪的道德认识的辩论,比如其中的不真实、谎言、欺骗与故意造假[10]

背景

[编辑]

弗里德里希·尼采

[编辑]

弗里德里希·尼采经常被作为后真相概念的先驱者之一而被引用[11][12][13]。尼采认为,人类创造了一些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定义善和正义,从而用价值的概念取代了真理的概念,并将现实建立在人类的意志和权力意志上。

在尼采1873年的文章《真理和谎言之非道德论英语On Truth and Lies in a Nonmoral Sense》中,尼采认为,人类通过使用隐喻神话诗歌来创造世界的真理。在书中他写道:

当一个人把某些东西藏在一片树丛后面,然后又到同一个地方去找并在那里发现了它时,这种寻找和发现是不值得太多赞扬的。但是,理性领域中的所谓寻找和发现“真理”却正是如此。如果我作出一个哺乳动物的定义,然后通过检查一只骆驼宣布说:“看,这是一只哺乳动物,”那么我确实因此说出了一个真理,但只是一个有限价值的真理,也就是说,一个完全拟人化的真理,不包含一丁点“本真”或任何不以人为转移的真正的普遍有效的东西。他力图把世界理解为与人类似的某些东西,而这种奋斗带给他的最终也是一种同化感[14]

马克斯·韦伯

[编辑]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文中对事实和价值英语Fact–value distinction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事实可以通过无价值的、客观的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而价值则是通过文化和宗教得出的,其真相无法通过科学得知。他具体写道,“我们只能要求教授们具有智识上的诚直去看清楚:事实的确定、数学或逻辑上的关系的确定,或文化理想之内在结构的确定是一回事;回答有关文化的价值及其具体内容,以及人在文化共同体与政治团体中应如何行动的问题,是另一回事。这两种问题,是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15][16]。在他1919年的《政治作為一種志業英语Politics as a Vocation》一文中,他认为事实和行动一样,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内在的意义或力量:“世界上的任何一套伦理都可以建立适用于所有关系的,实质上相同的行为规范”[17]

批评

[编辑]

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批评韦伯试图将理性与意见完全分离。施特劳斯理解从“是”中推导出“应该”的哲学难题,但他仍认为韦伯在他对这一难题的框架中所做的,实际上是完全否认位于人类理性的范围之内“应该”的存在[18]。施特劳斯担心,如果韦伯是对的,我们就会留下一个世界,其中可知的真理是一个不能根据伦理标准来评价的真理。伦理与政治之间的这种冲突将意味着对善的任何评价都没有依据,而没有对价值的参照,事实就失去了意义[19]

当代的分析

[编辑]

史学家提摩希·史奈德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遭冲击事件后评论称:

后真相就是前法西斯主义……当我们放弃真理时,我们就把权力让给了那些拥有财富和魅力,创造奇观来取代真理的人。如果没有对一些基本事实的共识,公民就无法形成公民社会,使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我们失去了产生与我们相关的事实的机构,那么我们往往会沉湎于有吸引力的抽象和虚构中……后真相时代磨灭了法治,引来了一个神话政权。[2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汪, 行福. “后真相”本质上是后共识. 探索与争鸣. 2017, (04): 14–16 [2021-04-22]. ISSN 1004-2229. 
  2. ^ Post-truth | “后真相”的真相.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6-12-07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3. ^ 后真相与另类事实:欢迎光临特朗普的爱乐之城. 人权观察. 印度斯坦时报. [2021-04-22]. 
  4. ^ 尼克·布莱恩特. 疫情危机之下的美国和特朗普. BBC News 中文. 2020-03-31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简体)). 
  5. ^ Illing, Sean. A philosopher explains America's "post-truth" problem. Vox. 2018-08-14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4). 
  6. ^ Biesecker.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Toward an Archaeogenealogy of Post-truth. Philosophy & Rhetoric. 2018, 51 (4): 329. ISSN 0031-8213. doi:10.5325/philrhet.51.4.0329. 
  7. ^ Biesecker 2018.
  8. ^ Word of the Year 2016 is.... Oxford Dictionaries.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9. ^ Metaliterate Learning for the Post-Truth World, Thomas P. Mackey, Neal-Schuman Publishers, 2019, ISBN 978-0838917763
  10. ^ Arendt, Hannah. Crises of the Republic; lying in politics, civil disobedience on violence, thoughts on politics, and revolu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4. ISBN 0151230951. OCLC 1081530613. 
  11. ^ Papazoglou, Alexis. The post-truth era of Trump is just what Nietzsche predicted. The Conversation.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12. ^ ago, Emmanuel Alloa • 2 years. Post-Truth or: Why Nietzsche is not Responsible for Donald Trump. The Philosophical Salon. 2017-08-28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美国英语). 
  13. ^ Heit, Helmut. There Are No Facts ...' Nietzsche as Predecessor of Post-Truth?. Studia Philosophica Estonica. 2018, 11 (1): 44–63 –通过academia.edu. 
  14. ^ Nietzsche, Friedrich; 田, 立年(译). 哲学与真理 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 第1版.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12: 108 [2021-05-28]. ISBN 7-80515-898-3. 
  15. ^ Weber, Max. From Max Weber : essays in sociology. Gerth, Hans, 1908-1979,, Mills, C. Wright (Charles Wright), 1916-196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146. ISBN 0195004620. OCLC 5654107. 
  16. ^ Weber, Max; 钱永祥等译. 学术与政治 第一版.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1-05-28]. ISBN 97875426646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17. ^ Weber 1958, p. 357.
  18. ^ Strauss, Leo.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66. ISBN 978-0226776941. OCLC 551845170. 
  19. ^ Strauss 2008, p. 72.
  20. ^ Snyder, Timothy. The American Abyss.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1-09 [2021-02-0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美国英语).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