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连然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安宁郡
连然县
元封二年(前109年)—南朝齐、梁时期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连然丞印”封泥
歷史 
• 成立
元封二年(前109年)
• 废除
南朝齐、梁时期
今属于安宁市禄丰县

连然县西汉南朝时期的县,在今云南省安宁市,辖境包括今安宁市北部和禄丰市[1]任乃强认为“连然”一名是夷语“盐泉”之意,可能是滇族语或[2]

历史

[编辑]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开益州郡,设连然县,产盐,有盐官管理盐业[3],所产食盐供应南中全境[4]东汉属益州郡[5]。建武十八年(42年),连然县曾与夷渠帅栋蚕及邻近诸县一同反叛,益州太守繁胜败退朱提,次年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平叛,到二十一年(45年)正月于不韦斩杀栋蚕,叛乱彻底结束[6]三国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连然改属建宁[7]西晋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划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设立宁州[8],连然县属宁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晋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另立为益州郡,连然县改属益州郡,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9]南朝属晋宁郡[10][11]。《南齐书》除晋宁郡连然县外,另有平乐郡安宁县安宁郡[12]朱惠荣认为安宁县即连然县改置,安宁县于隆昌元年(494年)升为安宁郡[13]。齐时南中各地已被大姓爨氏控制,萧梁仅能遥领宁州,到陈朝即不再统治宁州[14]

连然县有盐泉,任乃强认为汉代设盐官,则时已采煎食盐,最初的人发现了盐泉,只是直接使用盐水,昆明夷迁徙至此后,按在比苏县煮盐的经验制取食盐,汉民进入后,开始挖盐井采盐[2]

汉书·西南夷传》载,曾有临邛陈立任连然长[15]

唐《蛮书》称“安宁城,后汉元鼎二年伏波将军马援立铜柱定疆界之所”[16],安宁当地也有马援立铜柱的传说。但《蛮书》记载的年代错乱,后汉无“元鼎”,元鼎是汉武帝的年号;主流记载里,马援征讨交趾,在交趾立铜柱,同时期征讨云南的是将军刘尚,马援不可能到刘尚的战区立铜柱、定疆界,因此一般认为马援在安宁立铜柱纯属虚构[17]

2021年,河泊所遗址考古挖掘出有关连然县的实物材料,有“连然丞印”封泥[18]

地望

[编辑]

因有盐井这一特点,唐代以来的著作大多将连然县定于今安宁市,安宁一带历来为云南东部盐的主要产地[19][20]安宁井的产量在明代达到巅峰,天启三年(1623年),安宁盐课提举司改驻琅井,标志禄丰境内的盐井重要度与产量超过安宁,安宁井产量在清代不断下降,最终于1953年关闭[21]

清代吕调阳将连然县定于后世广通县(今禄丰市广通镇),认为连然盐井是后世的琅井、黑井阿陋井[22]

引用

[编辑]
  1. ^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三十二,建置志一之二·沿革二,第十四页:"益州郡连然 谨案:安宁州,诸志书以为汉连然,是矣。然安宁南并入之三泊县,实兼有俞元县地。而安宁西之禄丰亦连然地也。后汉及梁皆为连然县,其属郡同昆明,梁以后没于爨。"
  2. ^ 2.0 2.1 任乃强(1987年),第271页
  3.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第1601页:"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莽曰就新,属益州。……县二十四:……连然,有盐官。"
  4. ^ 华阳国志》,引自任乃强 1987,第268頁:"连然县,有盐泉,南中共仰之。"
  5. ^ 后汉书,志二十三·郡国五,第3512-3513页:"益州郡,武帝置。……滇池,胜休,俞元,律高,贲古,毋棳,建伶,谷昌,牧靡,味,昆泽,同濑,同劳,双柏,连然,梇栋,秦臧。"
  6. ^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46-2847页:"建武十八年,夷渠帅栋蚕与姑复、楪楡、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反叛,杀长吏。益州太守繁胜与战而败,退保朱提。十九年,遣武威将军刘尚等发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万三千人击之。尚军遂度泸水,入益州界。群夷闻大兵至,皆弃垒奔走,尚获其赢弱、谷、畜。二十年,进兵与栋蚕等连战数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韦,斩栋蚕帅,凡首虏七千馀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马三千匹,牛羊三万馀头,诸夷悉平。"
  7. ^ 晋书,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页:"建宁郡,蜀置,统县十七,户二万九千。味、昆泽、存䣖、新定、谈槀、母单、同濑、漏江、牧麻、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修云、泠丘、滇池。"
  8. ^ 晋书,卷十四·地理上,第440页:"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广,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为宁州,统县四十五,户八万三千。"
  9. ^ 晋书,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页:"太康三年,武帝又废宁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太安二年,惠帝复置宁州,又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益州郡曰晋宁,分牂柯立平夷、夜郎二郡。"
  10. ^ 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3页:"晋宁太守,晋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宁西七县为益州郡,晋怀帝更名。……连然令,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
  11. ^ 南齐书,卷十五·州郡下,第304页:"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晋宁郡:建伶、连然、滇池、俞元、谷昌、秦臧、双柏。"
  12. ^ 南齐书,卷十五·州郡下,第305-306页:"平乐郡,益宁、安宁。……安宁郡。右六郡,隆昌元年置。"
  13. ^ 朱惠荣(2017年),第203页
  14. ^ 尤中(1990年),第86-89页
  15. ^ 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3845页:"大将军凤於是薦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立者,临邛人,前为连然长,不韦令,蛮夷畏之。"
  16. ^ 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1页:"安宁城,后汉元鼎二年伏波将军马援立铜柱定疆界之所。"
  17. ^ 李埏(1990年)
  18. ^ 蒋志龙; 周然朝; 谢霍敏. 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的价值和意义. 云南日报. 2025-03-18 [2025-07-10]. 
  19. ^ 方国瑜(1987年),第62页
  20. ^ 刘琳(1984年),第399页
  21. ^ 冯一祥(2020年)
  22. ^ 吕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引自史记两汉书三史 补编,第三册,第36页:"连然,今广通县。然,善也,美其味也。连,非一也。注云有盐官,今县北有琅井提举、黑井提举、阿陋盐大使也。"

参考资料

[编辑]
  • 班固撰; 颜师古注.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CSBN 11018·341. 
  • 范晔撰; 李贤注.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CSBN 11018·575. 
  • 房玄龄. 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CSBN 11018·640. 
  • 沈约. 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CSBN 11018·639. 
  • 萧子显. 南齐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CSBN 11018·599. 
  • 樊绰撰; 向达校注. 蛮书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CSBN 11018·214. 
  • 阮元等修; 王崧等纂. 道光云南通志稿. 1836. 
  • 常璩撰;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ISBN 7-5325-1778-0. 
  • 常璩撰; 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成都: 巴蜀书社. 1984. CSBN 11329·2. 
  • 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ISBN 7-101-00125-4. 
  • 尤中. 云南地方沿革史.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22-00606-0. 
  •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 (编). 史记两汉书三史 补编.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ISBN 7-5013-2730-0. 
  • 朱惠荣. 昆州、益宁考. 昆明古城与滇池.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200–205. ISBN 978-7-222-15657-9. 
  • 李埏. 马援安宁立铜柱辩. 思想战线. 1990, (3): 82–86. 
  • 冯一祥. 安宁盐井的兴衰沉浮——以安宁盐井的历史发展为视角. 曾凡英 (编). 中国盐文化 第13辑.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 8–16. ISBN 978-7-5643-7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