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線

![]() |
盜火線 Heat | |
---|---|
![]() 電影海報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麥可·曼恩 |
监制 |
|
编剧 | 麥可·曼恩 |
原著 | 洛城大劫案 |
主演 | |
配乐 | 艾略特·高登索 |
摄影 | 但丁·斯宾诺蒂 |
剪辑 | |
制片商 |
|
片长 | 170分鐘 |
产地 | 美國 |
语言 |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华纳兄弟 |
预算 | 6000萬美元 |
票房 | 1.874億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盜火線 |
香港 | 盜火線 |
臺灣 | 烈火悍將 |
《烈火悍將》(英語:Heat)[註 1]是一部1995年美國犯罪劇情片,由麥可·曼恩自編自導,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與方·基墨主演。該片的故事發生在洛杉矶,洛杉矶警察局的文森·漢納(帕西诺飾演)奉命調查一起武裝車輛劫案,而犯下該案的竊盜團隊之首腦便是德尼罗飾演的尼爾·麥考利。麥考利手下還有三名團夥:薛哈利斯(基墨飾演)、切里托(湯姆·賽斯摩飾演)與韋恩葛羅(凱文·蓋奇飾演)。除了作案過程、警方調查和雙方交鋒之外,電影也著重於角色們的個人生活:漢納耽溺於辦案,與妻女相處不和;麥考利愛上一名女子,面臨捨棄原則的關頭。
該片的籌拍過程長達十餘年,起始於1980年代時曼恩所寫的劇本。這份劇本取材自真實故事——芝加哥警官查克·亞當森追捕並最終擊斃一名竊盜犯(與德尼罗的角色同名)的經歷,由亞當森親自向曼恩訴說。雖然寫好了劇本,曼恩當時對於將之搬上大銀幕感到無能為力,且尚未解決故事複雜性所導致的劇本結構問題。1980年代後半,曼恩將該劇本翻拍成全国广播公司(NBC)的電視電影《洛城大劫案》,當作新影集的敲門磚,但並未成功。到了1990年代初,曼恩重拾該片的劇本並加以改良,在製片人亞特·林森的鼓勵下拿起導演筒,並成功邀請到兩名最中意的演員——帕西诺與德尼罗。該片以6000萬美元的預算,在1995年2月21日展開主体拍摄,全程費時約一百餘天。
《烈火悍將》於1995年12月7日在史蒂芬·J·羅斯戲院首映,隨後在同年12月15日上美國院線。該片獲得多數影評人的好評,並在全球斬獲1.8億美元的票房。
劇情
[编辑]在洛杉矶,尼爾·麥考利是一支竊盜團隊的首腦,成員有克里斯·薛哈利斯、麥可·切里托與新進的韋恩葛羅。在電影開頭,四人分頭行動,目的是搶劫武裝車輛,奪得160萬美元的不記名債券。他們制伏了武裝車輛的保全,然而韋恩葛羅卻開槍殺人,其他三人被迫收拾掉剩下的保全。麥考利將韋恩葛羅開除並打算滅口,但因警車正好經過而讓韋恩葛羅跑了。奉命調查武裝車輛劫案的人是洛杉矶警察局的文森·漢納,他經驗老到且恪守職務,但無力顧及家庭,與第三任妻子賈絲汀和繼女勞倫貌合神離。另一方面,麥考利在餐廳邂逅了孤身女子伊迪,有意與她私奔到國外,薛哈利斯則與妻子夏琳關係緊張。
麥考利的幫手奈特將搶來的債券賣回給失主羅傑·范贊特,但對方設有埋伏,麥考利、薛哈利斯與切里托在槍戰中將之擊潰,並誓言報復。另一方面,漢納針對劫案進行調查,起初幾乎找不出破綻,後來從線人那邊得知竊盜團隊其中一人是切里托,進而循線追查到麥考利和其團夥。警方展開暗中監視,麥考利在試圖入侵金庫時察覺不對勁,選擇直接撤退,並決定下一次接案後便收手不幹。漢納跟蹤麥考利的車,在105号州际公路攔下他,邀請他在咖啡廳坐一下。兩人聊起自己為從事之事的付出以及生活上的困境,漢納提及自己經營家庭失敗,麥考利則坦承自己的孤寂。兩人彼此坦白,若有必要將會殺死對方。
在做案前夕,車手崔霍因被警方嚴密監視而自請退出,麥考利找來舊友唐·布里丹頂替。此行目標是從銀行搶走1220萬美元,麥考利、薛哈利斯與切里托三人按照計畫動手,但警方收到范贊特的密報而及時抵達現場。雙方爆發大規模槍戰,包含博斯科警探在內有許多警察傷亡,切里托和布里丹也中彈死去。麥考利帶著負傷的薛哈利斯逃走,先去找醫生進行治療,然後交給奈特看顧。麥考利第一時間懷疑崔霍通風報信,但發現崔霍已遭韋恩葛羅毒手,情報是由韋恩葛羅交給范贊特。
將范贊特殺掉後,麥考利準備搭飛機出逃,伊迪得知他是罪犯,但仍願與他同去。薛哈利斯也被迫遠走高飛,離去前試圖去與妻子和解,但夏琳落入警方掌握,打手勢要他離去。漢納得知韋恩葛羅藏身一家酒店,便放出消息來釣出麥考利。然而在等待時,漢納發現繼女勞倫在飯店浴室裡割腕,趕緊將她送到醫院,保住了性命。漢納與賈絲汀和解,但兩人也明白這段關係永遠不會有結果。另一方面,麥考利與伊迪前往洛杉磯國際機場時,奈特告訴他韋恩葛羅的下落。麥考利執意調頭去殺韋恩葛羅,在酒店得手後遭到警察圍捕,無法與伊迪會合。漢納追著麥考利直到機場跑道,兩人在黑暗中搜尋彼此,最後漢納先一步開槍射中麥考利的胸口。麥考利死去時,漢納握著他的手,全片至此結束。
演員
[编辑]演員 | 角色名稱[3] | 備註 |
---|---|---|
艾爾·帕西諾 | 文森·漢納警督(Lt. Vincent Hanna) | 頑強老練的洛杉矶警察局成員[4]。 |
勞勃·狄尼洛 | 尼爾·麥考利(Neil McCauley) | 聰明謹慎的職業罪犯[5][6],曾在佛森州立監獄服刑[7]。 |
方·基墨 | 克里斯·薛哈利斯(Chris Shiherlis) | 麥考利的團夥[6],是個賭徒[8][9][10]。 |
強·沃特 | 奈特(Nate) | 幫麥考利打理事情的人[11]。 |
湯姆·賽斯摩 | 麥可·切里托(Michael Cheritto) | 麥考利的團夥[6]。 |
黛安·薇諾拉 | 賈絲汀·漢納(Justine Hanna) | 文森的現任也是第三任妻子[註 2],夫妻關係岌岌可危[4][13]。 |
艾米·布倫尼曼 | 伊迪(Eady) | 與麥考利相戀的書店女店員[7][14][9],專業是平面设计[註 3]。 |
艾希莉·賈德 | 夏琳(Charlene) | 克里斯的妻子[5][17],兩人關係不和睦[8]。 |
米凱帝·威廉森 | 杜拉克警佐(Sgt. Drucker) | 漢納身邊的警察[18][10]。 |
韋斯·斯塔蒂 | 卡薩爾斯警探(Det. Cassals): | |
泰德·李凡 | 博斯科警探(Det. Bosko): | |
丹尼斯·赫柏特 | 唐·布里丹(Don Breedan) | 有心向善的前科犯,但在餐廳工作時受經理欺侮[19]。 |
威廉·菲德內爾 | 羅傑·范贊特(Roger Van Zant) | 從事洗錢生意[20]。 |
娜塔莉·波曼 | 勞倫(Lauren) | 賈絲汀之女,文森的繼女。 |
湯姆·諾南 | 科索(Kelso) | 將搶銀行的情報提供給麥考利的人。 |
凱文·蓋奇 | 韋恩葛羅(Waingro) | 麥考利的團夥,剛加入[6]。 |
汉克·阿扎里亚 | 馬西亞諾(Marciano) | 夏琳的外遇對象。 |
蘇珊·特雷勒 | 艾琳(Elaine) | 切里托的妻子。 |
金·斯湯頓(Kim Staunton) | 莉莉安(Lillian) | 布里丹的妻子[19]。 |
丹尼·崔喬 | 崔霍(Trejo) | 麥考利的車手[19]。 |
巴德·寇特(未掛名) | 餐廳經理[17] | 布里丹在他的店裡工作。 |
製作
[编辑]背景與編劇
[编辑]
1964年,芝加哥警官查克·亞當森在一場發生於搶劫現場的槍戰中,擊斃了長年追捕的竊盜犯尼爾·麥考利(Neil McCauley),事件報導可見於1964年3月26日的《芝加哥論壇報》[影 1][21]。後來亞當森結識了麥可·曼恩,兩人透過共同的友人奈特·葛羅斯曼(Nate Grossman)認識[影 2]。曼恩當時還在影集界從業,正要製作一些司法相關或警察題材的作品,亞當森則想轉行當作家,兩人一拍即合[影 2]。亞當森也幫曼恩拓展警界人脈,甚至認識了一些罪犯[影 3]。1979年或1980年時[22],亞當森在芝加哥林肯大街上的貝登餐館(Belden Deli)告訴曼恩,他與麥考利曾在這間餐館有過一次會面[20][22]。亞當森自承在辦案時就相當佩服麥考利的聰明、自律以及專業態度[影 4][20],他主動讓雙方的一次偶遇發展成該次會面而不是槍戰[22]。在餐館裡,兩人雖處於對立關係,卻能融洽地互動[20][22],彷彿遇到了與自己極為相似的陌生人[22]。亞當森也在日後稱,若非知道對方是罪犯,他可能會覺得邂逅了一個不錯的人[影 1]。儘管如此,兩人之間有個默契,那就是有必要時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制伏對方,而亞當森最終也確實那麼做了[影 5]。
聽完亞當森與麥考利的互動後,曼恩馬上產生了將之拍成電影的想法[20]。他以亞當森的真實經歷為靈感,寫下長達180頁的劇本[23],題名為《熱度》(Heat)[註 4][24]。他將故事舞台從芝加哥改成洛杉磯,原因是後者更為巴尔干化[25]。劇本中的警督文森·漢納(Vincent Hanna)以亞當森當作原型[26],而他的對手正與現實中的麥考利同名同姓[20][27]。曼恩在訪談中表示,故事的核心就是這兩名人物,他們立場相悖,但同樣充滿自覺且深思熟慮,對所行之事有著一定程度的想法和邏輯[20]。兩人僅在一兩個理念上背道而馳:漢納認為保護人命至關緊要,麥考利則不具備該想法[20]。曼恩稱,這兩人之間的兩方辯證便是該片的根源[20]。在角色設定方面,曼恩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研究,為包含配角在內的所有角色構思了背景故事[28][27],他認為該片的故事必須由角色們的身分和慾望來推動,而不只是他們的行為[20]。由於每個角色都有深刻的設定,他們的人生交織成結構複雜的劇情,曼恩在1980年代之後才確保敘事的連貫性[22]。
籌拍
[编辑]1981年,曼恩以犯罪片《大盜》當作他的首部院線電影,在那之後他雖然改寫了《熱度》,但暫時不想再拍類似領域的電影[影 6]。曼恩在1983年接受《電影評論雜誌》訪問時亦表示:「我很喜歡(《熱度》)。以編劇的身分來說,我真的很想看到它搬上大銀幕。但以導演的身分來說,我不願意去碰它。」[註 5][24]曼恩曾請託好友華特·希爾接手,但對方沒有答應[23]。到了1980年代後半,曼恩為全国广播公司(NBC)製作的影集《邁阿密風雲》即將播畢,他開始尋找下一部影集的著落[23]。雖然《熱度》只是一部電影的劇本,曼恩認為它有長篇史詩的感覺,也許適合發展成影集[22]。於是曼恩將《熱度》從180頁簡化至約110頁[23](另有一說是只保留40%[影 7]),當成新劇《漢納》(Hanna)[29]的試播集之劇本[23]。試播集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前期製作10天,拍攝19天[影 8]。然而NBC並不滿意,拒絕其發展成影集[註 6][23],最後試播集只能以電視電影的形式在1989年播出,也就是《洛城大劫案》[30]。日後曼恩坦承,嘗試將《熱度》拍成影集可能是他當時試圖逃避劇本結構問題而做的選擇[22]。
拍完《大地英豪》(1992年)之後,曼恩重讀1986年版的《熱度》劇本,產生將之搬上大銀幕的慾望[影 9],但仍認為導演應該另請高就[22]。曼恩在與製片人好友亞特·林森共進早餐時將劇本交給對方,林森讀了之後要求曼恩務必以導演身分親自拍這部片,而曼恩也接受了這份鼓勵[22][影 10]。在著手籌拍前,曼恩注意到《熱度》的結局始終不太對勁,在有了頭緒之後,他只用了大約三週[22]便修改完畢[20]。最終版本的結局是麥考利死於漢納手中,曼恩認為被一個最相似的人所殺是兩人關係的最佳句點,當這個結局定下來後,他以逆推的方式完善了早前的橋段[20]。劇本經過改良後,华纳兄弟的高層特里·塞梅尔、布魯斯·柏曼和勞勃·A·戴利很快就亮起綠燈[20][22],摄政企业創辦人艾農·米爾臣也挹注了資金[20]。1994年3月21日,據《綜藝雜誌》報導,曼恩將擱置占士·甸的傳記片,轉而著手把《熱度》搬上大銀幕[31]。報導也指出艾尔·帕西诺與罗伯特·德尼罗將領銜主演[32]。1994年4月5日,報導稱曼恩正式放棄甸的傳記片,並計畫於1995年初開拍《熱度》,也就是《烈火悍將》[32]。
選角
[编辑]曼恩在與林森討論的時候,就決定要邀請帕西诺與德尼罗擔任主演,分別飾演漢納與麥考利[影 10]。曼恩去找帕西諾合作,而林森則與德尼罗聯絡,結果兩人都同意接演[影 10]。帕西诺與德尼罗都曾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註 7],此次是他們首度演對手戲;兩人雖然都曾出現在《教父2》(1974年)當中,但當時雙方的角色並無互動[32][36]。方·基默飾演麥考利的團夥克里斯·西荷里斯(Chris Shiherlis),該角色原本的演員人選是基努·李維,但他選擇去演舞台劇《哈姆雷特》[37];瓊·邦·喬飛也曾為該角試鏡[38]。西荷里斯的角色藍本是一名保險箱竊賊,基默與他見過面並聽他說故事[39]。
在角色詮釋方面,曼恩形容漢納是一個對於偵辦案件及捉拿罪犯的過程感到上癮的人,他在那種環境中找到歸宿,然而也意識到自己因此而難以維繫其他事物[影 11]。據帕西諾所述,該片原本會有漢納吸食可卡因的片段,並認為那能解釋他的一些爆發性言行[影 12][27];然而曼恩不希望觀眾如此解讀而予以刪除[40]。麥考利被曼恩認定為悲劇性人物[影 13],因為有著疏離及孤獨的背景以及法外之徒的身分,他秉持著不留戀的生活態度[註 9][20]。認識女子伊迪(Eady)後,麥考利在衝動之下企圖追求感情生活並拋棄行事方針,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20]。與麥考利相比,曼恩形容西荷里斯是後現代派的人物,行事毫無準則且衝動[20],但正因為他有適應能力才能保住性命[影 14]。
德尼罗為了準備角色而與曼恩一同參觀佛森州立監獄[42],基默也訪視了所飾角色曾待過的監獄[28]。飾演盜賊團夥的德尼罗、基默與湯姆·賽斯摩還被要求進入世紀城的一間銀行進行調查,並且擬出一套詳細的搶劫計畫[27][43]。其他角色方面,強·沃特是曼恩一直很想合作的演員,最後成功請他飾演麥考利的幫手奈特(Nate)[11],該角色參考了真實罪犯艾迪·邦克[20]。數年後沃特再與曼恩合作《威爾·史密斯之叱吒風雲》(2001年)[44]。飾演伊迪的艾米·布倫尼曼原本認為該片太過血腥且缺少道德而不願演出,但曼恩認為那股抗拒就是她勝任的原因[影 15][40]。配角杜拉克警佐(Sgt. Drucker)的演員米凱帝·威廉森去年在《阿甘正傳》的演出未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青睞,帕西諾與曼恩覺得可惜,便在該片中給他一個角色[27]。
拍攝
[编辑]《烈火悍將》的預算為6000萬美元[45][46],前期製作歷時6個月[影 8]。主体拍摄於1995年2月21日在洛杉磯開始[47][48][49],一共為期107天[影 8]至110天左右[22]。該片的攝影指導由但丁·斯宾诺蒂擔任,是他繼《1987大懸案》(1987年)和《最後的摩根戰士》(1992年)後第三次與導演曼恩合作[50]。鏡頭的安排由曼恩主導,有時甚至會親自操作攝影機,斯宾诺蒂等攝影人員主要負責設計打光[22]。該片有著多達95個外景地點[46],曼恩的說法則是160個[22]。曼恩在拍片前自覺不夠了解洛杉磯,於是每個週末至少一天晚上與洛杉矶警察局(LAPD)的一名便衣隊長四處巡視,持續六個月[25]。麥考利企圖在深夜作案的片段拍攝於洛杉磯市中心的商業區[50],與警方的槍戰則拍攝於第五大街(5th Street)[51]。麥考利與伊迪相識的地方是百老匯餐館(Broadway Deli),那裡也是曼恩與製片人林森見面的地方[20]。
外部视频链接 | |
---|---|
![]() |
漢納與麥考利在咖啡廳的私人會面拍攝於凱特·曼地利尼餐廳[20][27]。這場會面是漢納與麥考利在片中第一次的正面交鋒[51],且在劇情上有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因而對該片而言十分重要[20]。曼恩僅與兩名演員討論了該場景的意義和一些該有的互動,他希望整場戲水到渠成、彷彿是兩名角色真的在對話[20]。整個片段經過多次拍攝,曼恩最終選擇了第11次的成果[51]。會面場景完全以兩名角色各自的過肩鏡頭組成,漢納那方的過肩鏡頭看著麥考利,另一方的則看著漢納[51]。過肩鏡頭以兩台攝影機拍攝,另外還有一台拍攝側寫鏡頭,但最終並未用上[51]。這場戲被以「咖啡廳片段」(coffee shop scene)稱之[51],華納兄弟在2013年則將之命名為「面對面」(Face To Face)[52]。
特技方面,該片的演員大多親力親為。帕西諾在拍完追逐德尼罗的戲之後大腿後肌受傷,該片因此停拍一個星期[53]。銀行搶案和隨後的槍戰場面經過精心編排[51],費時六天拍攝[22]。由於只有星期六和星期日能在地實拍,因此該片段並非連續拍攝而成,劇組必須有周詳的規劃,才能不受拍攝間斷所影響[22]。為了準備拍攝這個片段,曼恩在開拍前數個月[22]找來特种空勤团(SAS)的一些成員,對演員進行特訓,包含槍枝使用以及近身距離作戰[20]。所有的訓練皆在洛杉磯郡警局的三個[51]郊外射擊場進行(位於魔法山附近)[20],場地上搭建了模擬真實街道的布置[51]。訓練使用的是真槍實彈,全程有著嚴密的安全措施[20]。前SAS成員米克·古爾德(Mick Gould)操刀大半部分的訓練,他在日後也幫曼恩訓練《落日殺神》(2004年)的主演湯姆·克魯斯[54]。曼恩稱讚演員們學得又快又好,尤其是基默在銀幕上的表現曾被布拉格堡選用為訓練教材[20]。
上映發行
[编辑]1995年10月,該片在全美戲院公會舉辦的ShowEast上獲得好評[55]。該片的首映禮於1995年12月7日星期四舉辦,地點選在伯班克华纳兄弟片场的史蒂芬·J·羅斯戲院,現場有500名賓客,在場的該片相關人士包含:導演麥可·曼恩、演員艾爾·帕西諾、勞勃·狄尼洛、湯姆·賽斯摩、艾希莉·賈德、米凱帝·威廉森與巴德·寇特[56]。隨後該片於1995年12月15日在美國院線上映[1]。美國電影協會將該片分為R級,未滿17歲人士不得單獨觀賞,原因是該片包含暴力場面和髒話[57]。
2016年9月7日,該片的4K DCP版本在塞缪尔·戈尔德温剧院放映,映後舉行了由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持的問答環節,出場的該片相關人士包含曼恩、帕西諾、狄尼洛、方·基墨、黛安·薇諾拉、艾米·布倫尼曼、米凱帝·威廉森、製片人皮特·扬·布拉戈與亞特·林森、攝影指導但丁·斯宾诺蒂、剪輯師威廉·戈登伯格與混音師安迪·尼尔森[28][27]。
迴響
[编辑]影評
[编辑]《烈火悍將》獲得多數影評人的正面評價。根据評論匯總网站爛番茄汇总的150篇评论文章,83%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7.60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雖然艾尔·帕西诺與罗伯特·德尼罗只有區區幾分鐘的共戲時間,《烈火悍將》是一部令人著迷的犯罪劇情片,借力於領銜明星那充滿說服力的演出,並證明麥可·曼恩是這類電影的大師。”[註 10][58]在Metacritic網站上,該片得到「正面評論為主」的綜合評分,獲得了76/100分(23位影評人)[59]。據美國CinemaScore所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60]。
票房
[编辑]在美國,該片於1995年12月15日上檔,同期新片有《逃出魔幻紀》和《新龍鳳配》[61]。該片於首映週末(12月15日—17日)在1325家劇院播映,收穫844萬美元的票房,排名當週第三,僅次於《逃出魔幻紀》(1108萬)和《玩具总动员》(1097萬)[61]。次週末適逢圣诞节假期(12月22日—25日),該片進帳731萬美元,被新片《等待夢醒時分》和《見色忘友2》擠到第五名[62]。第三個週末是跨年假期(12月29日—1月1日),該片增開至1341家劇院,賺進1029萬美元的票房[63],為整輪上映週期裡最賣座的週末[64]。該片在週末票房排行的前十名待了六週,第七週降至第12名[64]。截止至下檔日,該片的全美票房為67,436,818美元,加上來自其他地區的1.2億美元,全球票房估計為187,436,818美元[1]。
獎項
[编辑]獎名/影展名 | 頒獎日期 | 獎項 | 入圍者 | 結果 | 來源 |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獎 | 1996年 | 最佳影片 | 《烈火悍將》 | 提名 | [65][66] |
最佳女配角 | 黛安·薇諾拉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但丁·斯宾诺蒂 | 提名 | |||
最佳原創音樂 | 艾略特·高登索 | 提名 | |||
電影音效學會獎 | 1996年 | 最佳真人電影混音 | 再錄音混音師:克里斯·珍金斯、馬克·史密斯與朗·巴特萊特 現場混音師:李·奥尔洛夫 |
提名 | [67] |
土星獎 | 1996年6月25日 | 最佳動作或歷險電影 | 《烈火悍將》 | 提名 | [68] |
最佳電影男配角 | 方·基默 | 提名 |
軼事
[编辑]- 导演基斯杜化·路蘭承认他所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有一部分元素是参考了本片[69]。
- 遊戲俠盜獵車手系列中有不少情節均取材及致敬此電影,例如俠盜獵車手III的情節[70]、俠盜獵車手IV中的任務「Three Leaf Clover」[71][72]、以及俠盜獵車手V中的任務「閃電突擊」[73]以及主角之一Michael De Santa的原型等[74]。
- 曾參與多起搶案的職業搶匪拉里·勞頓在《浮華世界》的Youtube頻道吐槽銀行搶案的片段,他認為銀行搶匪不可能單肩背完上百萬鈔票[75]。
備註
[编辑]- ^ 1.0 1.1 英文俚語中「heat」可指警方的調查行動[2]。
- ^ 見以下文獻:[5][4][6][8][9][12][10]
- ^ 見以下文獻:[4][15][12][10][10][16]
- ^ 為了將該劇本與成片做出區別,此處另作他譯。
- ^ 原文:A case in point is a screenplay I wrote called Heat, which I love. As a writer, I really want to see this picture made. But as a director I don’t want to touch it.
- ^ 曼恩在2015年受訪時表示,他反對NBC主管布兰登·塔奇科夫把漢納的演員換掉,導致了這個結果[20]。
- ^ 帕西诺以《女人香》(1992年)得獎[33],德尼罗以《愤怒的公牛》(1980年)得獎[34];後者還曾先以《教父2》(1974年)榮獲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35]。
- ^ 原文:Don’t let yourself get attached to anything you are not willing to walk out on in 30 seconds flat if you feel the heat around the corner.[註 1]
- ^ 麥考利在片中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台詞,其反映了他的信條:「做人要了無牽掛,一旦感到風頭不對時,30秒內就要能一走了之。」[註 8][41][28]
- ^ 原文:Though Al Pacino and Robert De Niro share but a handful of screen minutes together, Heat is an engrossing crime drama that draws compelling performances from its stars -- and confirms Michael Mann's mastery of the genre.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Heat. Box Office Mojo. IMDb. [2025-03-13].
- ^ heat.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 ^ 《盗火线》片尾名單
- ^ 4.0 4.1 4.2 4.3 Mann's Best Friend: L.A. : This TV-Turned-Movie Director Sends the City a Big Valentine With 'Heat'. Los Angeles Times. 1995-12-16 [202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29) (美国英语).
- ^ 5.0 5.1 5.2 Ebert, Roger. Heat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1995). www.rogerebert.com. 1995-12-15 [202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美国英语).
- ^ 6.0 6.1 6.2 6.3 6.4 Turan, Kenneth. MOVIE REVIEWS : A Big Payoff for All : At the Core of 'Heat's' Success Are De Niro, Pacino and Ensemble Acting. Los Angeles Times. 1995-12-15 [202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2) (美国英语).
- ^ 7.0 7.1 Ansen, David. Cat And Mouse, L.A. Style. Newsweek. 1995-12-17 [202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8) (英语).
- ^ 8.0 8.1 8.2 Hartl, John. The Law And Lawless Find Common Ground. The Seattle Times. 1995-12-15 [201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美国英语).
- ^ 9.0 9.1 9.2 McCarthy, Todd. Film Review: Heat. Variety. 1995-12-06 [2025-05-10] (美国英语).
- ^ 10.0 10.1 10.2 10.3 10.4 Kehr, Dave. 'HEAT' PACKS POWER BUT IS AT NOIR WITH ITSELF PACINO/DE NIRO COP/RELATIONSHIPS SAGA WALKS THIN BLUE LINE. New York Daily News. 1995-12-15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美国英语).
- ^ 11.0 11.1 Hersey, Will. 'Heat' at 25: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lassic. Esquire. 2020-12-27 [202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英国英语).
- ^ 12.0 12.1 Hinson, Hal. 'Heat'. The Washington Post. 1995-12-15 [2025-05-10] (美国英语).
- ^ Berardinelli, James. Heat. Reelviews. 1995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英语).
- ^ Schickel, Richard. CINEMA: DUEL IN THE BLANKNESS. Time. 1995-12-11 [202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0) (英语).
- ^ Rea, Steven. 'Heat': A Pair Of Acting Icons On Opposite Sides Of Law.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1995-12-15 [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美国英语).
- ^ Guthmann, Edward. In the `Heat' of Violence / De Niro, Pacino -- spiritual brother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5-12-15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3) –通过SFGate (美国英语).
- ^ 17.0 17.1 Wilmington, Michael. Canned `Heat'. Chicago Tribune: 1. 1995-12-15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0) (美国英语).
- ^ Maslin, Janet. FILM REVIEW;Pacino Confronts De Niro, and the Sparks Fly.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2-15 [202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5) (美国英语).
- ^ 19.0 19.1 19.2 Ebiri, Bilge. Applauding the Sadness and Subtle Coherence of Michael Mann’s Heat. Vulture. 2015-12-21 [2025-05-18] (英语).
-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Jr, Mike Fleming. Michael Mann On The Long Odysseys of ‘Heat’ And ‘Ferrari’ – Toronto Q&A. Deadline. 2015-09-16 [2025-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01) (美国英语).
- ^ 3 BANDITS TRAPPED, SLAIN
. Chicago Tribune. 1964-03-26: 1, 2, 84 [2024-09-12]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Wood, Jennifer. ‘Heat’ at 20: Michael Mann on Making a Crime-Drama Classic. Rolling Stone. 2015-12-15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英语).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Bailey, Jason. ‘Heat’ and the TV Movie That Paved Its Way to Becoming a Classic. The New York Times. 2020-12-15 [2024-09-14] (英语).
- ^ 24.0 24.1 Sanders & Palmer 2014,第38頁.
- ^ 25.0 25.1 Michael Mann Explains What He Changed in 4K Blu-ray Release of 'Hea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7-05-12 [2025-04-04] (英语).
- ^ Sanders & Palmer 2014,第53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Lincoln, Ross A. Cast & Crew Give An Oral History Of Michael Mann’s ‘Heat’ At Academy 4K Screening. Deadline. 2016-09-08 [202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美国英语).
- ^ 28.0 28.1 28.2 28.3 Tapley, Kristopher. Christopher Nolan Talks Michael Mann’s ‘Heat’ With Cast and Crew at the Academy. Variety. 2016-09-08 [202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7) (美国英语).
- ^ Zuckerman, Faye. Takedown is retooled Miami Vice. The Tuscaloosa News. 1989-08-26 [2024-09-14] –通过Google News.
- ^ Sanders & Palmer 2014,第131頁.
- ^ Fleming, Michael. Cost control: Making H’wood’s tough calls. Variety. 1994-03-21 [202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7) (美国英语).
- ^ 32.0 32.1 32.2 Fleming, Michael. Mann prepping De Niro-Pacino pic. Variety. 1994-04-05 [202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美国英语).
- ^ The 65th Academy Awards | 1993. www.oscars.org. [202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英语).
- ^ The 53rd Academy Awards | 1981. www.oscars.org. [202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英语).
- ^ The 47th Academy Awards | 1975. www.oscars.org. [202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0) (英语).
- ^ De Niro and Pacino pair up again. BBC. 2007-05-18 [2025-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英国英语).
- ^ Collin, Robbie. 'I felt like I was fighting for my life’. The Telegraph. 2015-04-03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英国英语).
- ^ Malkin, Marc. Jon Bon Jovi on Possibly Never Touring Again, Taylor Swift Creating Her Own ‘Industry’ and Coming Close to Landing Val Kilmer’s Role in ‘Heat’. Variety. 2024-06-11 [202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1) (美国英语).
- ^ Jr, Mike Fleming. Val Kilmer Tells Great Stories From A Terrific Career: Q&A. Deadline. 2017-11-16 [202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5) (美国英语).
- ^ 40.0 40.1 Abrams, Simon. Why Is Heat So Great? Let’s Ask Michael Mann.. Vulture. 2017-05-12 [2025-04-04] (英语).
- ^ Become A Heist Films Expert In Ten Easy Movies. Empire. 2010-11-01 [202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7) (英语).
- ^ Wolcott, James. What Michael Mann Changed, and What He Didn’t, for the Anniversary Edition of Heat. Vanity Fair. 2017-05-15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3) (英语).
- ^ Burchette, Jordan. So It Turns Out Al Pacino’s 'Heat' Character Was a Coke Fiend. GQ. 2016-09-08 [2025-04-04] (美国英语).
- ^ Holleran, Scott. Interview: Actor Jon Voight. Box Office Mojo. [2025-05-10] (英语).
- ^ Mintzer, Jordan. Michael Mann Talks Holding Warner Bros. “for Ransom,” Why ‘Heat’ Couldn’t Be Made Toda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10-17 [202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美国英语).
- ^ 46.0 46.1 Weiner, Jonah. Michael Mann’s Damaged Men.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7-20 [2025-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2).
- ^ Film Producti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336 (5). 1995-02-21: 17-18, 20, 22, 24, 26, 28-36, 53 (美国英语).ProQuest 2469273487
- ^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Screen International (996). 1995-02-24: 34, 36 (英语).ProQuest 963075391
- ^ Variety Staff. U.S. Films. Variety. 1995-03-06 [2025-03-17] (美国英语).
- ^ 50.0 50.1 Robley 1996.
-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The Study of Mann - Michael Mann.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2012 [2025-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 ^ YouTube上的Heat | Ultimate Gangster Collection (Contemporary) - Face To Face |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 ^ Interview: Al Pacino!. JoBlo.com. 2002-05-23 [202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6-02) (英语).
- ^ Hemphill, Jim. Michael Mann on ‘Collateral’ at 20: One Cab and One Night with Tom Cruise and Jamie Foxx. IndieWire. 2024-08-08 [202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1) (美国英语).
- ^ Dutka, Elaine. Following Holiday Tradition : Once Again, Studios Have Saved Their Biggest Titles for Year-End. Los Angeles Times. 1995-11-07 [2025-03-18] (美国英语).
- ^ Higgins, Bill. Life Imitates Art at the Premiere of 'Heat'. Los Angeles Times. 1995-12-08 [2025-03-18] (美国英语).
- ^ 需在“MOVIE RATING SEARCH”下面的搜索框输入电影原名“Heat”,便可查看搜尋結果:FilmRatings.com. www.filmratings.com.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英语).
- ^ 《Heat》.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5-03-13].
- ^ 《Heat》.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5-03-13].
- ^ 需在“FIND CINEMASCORE”下面的搜索框输入电影原名“HEAT”,页面会自动显示评分: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英语).
- ^ 61.0 61.1 December 15-17, 1995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英语).
- ^ December 22-25, 1995. Box Office Mojo.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英语).
- ^ December 29-January 1, 1996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4) (英语).
- ^ 64.0 64.1 Heat -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1) (英语).
- ^ Gire, Dann. Chicago critics stand own ground with film nominations
. The Daily Herald. 1996-01-15: Section 1 Page 2 [202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5)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1996 - 9th Annual Chicago Film Critics Awards.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5-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英语).
- ^ 1996 Cinema Audio Society. Cinema Audio Society. [202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6) (美国英语).
- ^ 1995 22nd Saturn Awards. Los Angeles Times.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7).
- ^ IGN Interviews Christopher Nolan. IGN. July 1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7).
- ^ Kushner, David. [[:Jacked: The Outlaw Story of Grand Theft Auto|Jacked: The Outlaw Story of Grand Theft Auto]].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3 April 2012: 82. ISBN 978-0-4709-3637-5.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5 Movies That Influenced GTA (& 5 That Influenced RDR). Gamerant. 2020-11-27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美国英语).
- ^ Clark, Charles. 'GTA': 5 movies that inspired the games. Digitalspy. 2013-09-20 [2022-01-19] (英国英语).
- ^ Petit, Carolyn. Taking Scores: Heat and Grand Theft Auto V. GameSpot. October 8, 2013 [October 1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 ^ 10 Best Movies Like The Grand Theft Auto Games. Screenrant. 2021-04-08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美国英语).
- ^ Lu, Garry. WATCH: Ex-Jewel Thief Breaks Down Famous Heist Films. Boss Hunting. 2019-11-11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美国英语).
- 影音
- ^ 1.0 1.1 True Crime 2005,第6分鐘處
- ^ 2.0 2.1 True Crime 2005,第1分鐘處
- ^ True Crime 2005,第8分鐘、第9分鐘處
- ^ True Crime 2005,第5分鐘處
- ^ True Crime 2005,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3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2分鐘處
- ^ 8.0 8.1 8.2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4分鐘處
- ^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8分鐘處
- ^ 10.0 10.1 10.2 Crime Stories 2005,第3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6分鐘、第7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5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9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19分鐘、第20分鐘處
- ^ Crime Stories 2005,第15分鐘、第16分鐘處
引用作品
[编辑]- 書籍
- Sanders, Steven; Palmer, R. Barton. Michael Mann - Cinema and Televis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4-07-03. ISBN 9780748693559. doi:10.1515/9780748693559 (英语).
- 雜誌與期刊
- Robley, Les Paul. Hot Set: Shooting Heat.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January 1996 [2025-04-03].
- 影音
說明:「第X分鐘處」指的是相關內容出現在X分鐘0秒至X分鐘59秒之間
- Nick Freand Jones (producer). Mann Made: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Documentary). BBC Two. 1997-02-23 (英语).
Heat Director's Definitive Edition Disc 2 (2-Disc Blu-ray).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2016.
- Crew. The Making of Heat. 2005 (英语).
排序 | 章節名稱 | 時長 |
---|---|---|
1 | True Crime. | 14:49 |
2 | Crime Stories. | 20:30 |
3 | Into the Fire. | 24:05 |
外部連結
[编辑]-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盜火線》的资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盜火線》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盜火線》的资料(英文)
- Metacritic上《盜火線》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盜火線》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