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溪里
六溪里 六重溪 舊稱:大武壠派社 | |
---|---|
里 | |
![]() 六重溪部落大武壠族夜祭舉辦情形。 | |
![]() | |
坐标:23°18′48″N 120°27′37″E / 23.313346°N 120.460256°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縣市 | 臺南市 |
鄉鎮市區 | 白河區 |
政府 | |
• 里長 | 鐘德銘 |
• 辦公處 | 臺南市白河區六溪里4鄰14號 |
臺南市白河區公所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村里代碼 | 67000030010 |
電話 | 06-6857978 |
網站 | 六溪里網頁 |
六溪里,位於臺南市白河區,同時為六重溪部落之所在,原為羅亞族哆囉嘓社之所在或獵場,直到清乾隆初、中期之後,原居於玉井盆地之大武壠頭社受目加溜灣社侵逼,族人乃於 17 世紀溯曾文溪遷入此地,最晚於17世紀中葉形成一大武壠族部落,舊稱大武壠派社[1][2]。日治時期爆發焦吧哖事件,再度遷入許多大武壠族人來此。主要信仰為道教信仰及大武壠族傳統祖靈信仰,後者至今每年農曆 9 月 14 日至 15 日仍固定於公廨前舉行夜祭[2]。
歷史
[编辑]六溪里原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傳統獵場,至清乾隆中葉,大武壠族人自今臺南市玉井區、楠西區舊社地遷至六重溪,負責守隘並建立部落。[3]
清康熙以後,部落逐漸受到周遭漢人文化影響,部分族人亦接受佛道信仰,並參與關子嶺碧雲寺的進香活動,每年透過香路古道前往碧雲寺,此條古道現今仍有部分路段保留,成為文化步道之一。[4]
地理環境
[编辑]六重溪為白河區與東山區的界河,自關子嶺南側大凍山山脈發源,沿途形成多次蜿蜒曲流。部落名稱「六重溪」源自進入部落需跨越六次河灣。該地區聚落散布於河谷與河階臺地,形成以六重溪本庄為核心的社群生活空間,並設有傳統公廨、國小及親水公園等設施。
六重溪大武壠族人過去以溪流捕撈維生,傳統的捕蝦方式稱為「打蝦趴」,即利用草料與網具捕捉溪蝦,並醃製成蝦醬,為地方特色產品。[4]
信仰
[编辑]
公廨建築
[编辑]六溪里內有兩座公廨,分別為小型的「真公廨」,供奉「清水老君」,以及較大的「祖厝」,內有傳統石板祭壇,供奉「太祖五姊妹」五支祀壺,相傳與當地五個部落聯盟有關。公廨建築以茅草為頂,木柱木壁,屬於大武壠族獨特的兩間式公廨建築。[3]
六溪里公廨包含以下祭儀設施與物品:[3]
- 向柱:位於公廨中央,早期掛有豬頭殼,象徵太祖的神兵神將。
- 向缸:向柱外側設有陶甕,盛裝米酒或水,稱為「向酒」,具醫療用途。
- 向神座:中柱上所綁的漏斗狀竹蔑,原為祭祀祖靈、掛彩布及山豬肉串的地方,現成為插祭拜太祖線香之處。
- 過山香(大武壠語:habang):當地特有的祭祀植物,具有驅蛇防蜂功效,相傳太祖喜愛其香氣。

夜祭
[编辑]六溪里的「太祖五姊妹」夜祭為重要傳統祭典,每年農曆9月14日晚上至15日凌晨於公廨舉行,祭祀祖靈太祖五姊妹與清水老君,[4] 由尪姨主持,包括請神、獻豬、點豬、牽曲與翻豬等儀式。六重溪的夜祭與牽曲「跳伊阿嘿」曾中斷50餘年,直至1998年透過學者與地方人士努力,重新找回祭典及〈起曲調〉、〈卡多樂歌〉、〈千親引戚〉等 6 首中的 3 首祭歌,[3] 並興建傳統公廨作為祭祀空間。[4]
牽曲為夜祭的重要儀式,六重溪部落目前確認的牽曲共有三首:[4]
- 《起曲調》:曲調哀愁,為儀式開端。
- 《卡多樂歌》:意義尚待研究。
- 《千親引戚》:旋律輕快,帶有歡樂氣氛。
牽曲僅能在開向(農曆九月一日後)教授與吟唱,禁向(特定禁忌期間)後則不得再唱,如需吟唱則須擲筊徵求太祖同意。[4]
知名景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