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神將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仙翁仔
神將
千里眼順風耳造型的大仙尪仔
繁体字神將陣
简化字神将阵
汉语别称㈠
繁体字神將
简化字神将
汉语别称㈡
繁体字將爺
汉语别称㈢
繁体字大仙尪仔
汉语别称㈣
繁体字疊骨/塔骨
三重先嗇宮的神將團
新竹南勢青南宮的陰司神將

神將陣台灣北部神將將爺台灣南部閩南地區大仙翁仔大仙wāng[1]大神尪仔福州馬祖地區塔骨擺爺[1],是福建臺灣廟會遶境活動中常見的陣頭表演之一。在表演過程中,演出者會將自身套入依據不同神祇模樣製作的大型人偶,並通常會配合北管或鑼鼓演奏,在街上遊行或進入廟宇裡面。神將陣與古代的儺舞文化相關,其發源於福建,多數學者認為源於閩南地區的漳州浦南鎮,也有學者認為源自福州,之後傳入台灣[1],在宜蘭蘆洲大溪等地發展。

在台灣的陣頭中,常見的神將有千里眼順風耳康趙元帥四大元帥五營神將托塔天王中壇元帥二郎神君關平周倉韋陀伽藍彌勒濟公、招財進寶童子、土地公包公鍾馗張柳將軍等。台灣的神將陣以蘆洲神將最為知名,蘆洲被稱作「神將的故鄉」,在數量與精緻度上較其他地區明顯突出。在馬祖的陣頭中,常見的神將有七爺八爺孩兒俤(孩兒陣、孩囝陣頭[2])、鼓板樂[3]八仙[4]保長公(保長翁)[5]等等。

自2000年起,大溪、蘆洲、宜蘭每年都舉辦神將文化節,以推廣弘揚神將陣文化。

起源

[编辑]

一般皆認為與北管的發展有關。大約在19世紀末期,蘭陽平原的北管分為「西皮」與「福路」兩派,兩派各自發展較勁,尤其是廟會活動,更是互別苗頭的時刻,據說一開始是西皮派使出舞龍,福路派見狀便扛出三太子李哪吒的「翁仔」(布偶),象徵「哪吒抽龍筋」來對抗,西皮派不甘示弱,接著便也扛出李靖的大翁仔,以示「李靖收哪吒」,就這樣一來一往,為廟會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流傳至今,在各項廟宇神明遶境出巡、刈香等活動中,都可看到大仙翁仔陣頭的蹤影。

功能

[编辑]

大仙翁仔平時廟宇內,經常擺放在神祇左右來,充當護法、將軍、護衛等,具有祭拜性質。另外,在大仙翁仔面前可能設有供桌(有些保護較嚴格會製作大型神櫃來保護)並放供品和香爐與酒杯;少許廟宇會放置金白錢等紙錢,供信眾參拜。受祭祀的大仙翁仔需要經過開光儀式後,才能接受敬拜,與一般雕刻之神像相同。

如果廟內神祇要進行繞境、出巡..等,神將也會隨著神祇出巡,當護駕神祇,是台灣民俗陣頭不可或缺的一陣,且在腳步上有特定不乏,如:踩七星步,或依照神將角色特性來表演其形象。

喪葬用途

[编辑]

喪葬出殯也有專屬的翁仔,出陣時與廟會類似,在角色上大多為金童玉女、哭童、七仙女等,象徵接引亡者的神仙或表示哀戚。

禁忌

[编辑]

殯葬儀式中所用像偶,喪禮結束一定都要以香火淨過並蒙上雙眼,以避免操作人員中邪

進化

[编辑]

電音三太子

[编辑]

近年來隨著少數小型宮廟為了吸引目光,添加LED燈條,並跳流行嘻哈舞蹈來出陣,如電音三太子或學校社團出資的大仙翁仔,但此類均無開光儀式,純粹表演性質,相對沒有祭拜性質,大仙翁仔均以三太子居多。而台灣藝人王彩樺成名曲〈保庇〉MV或其表演也是有加入大仙翁仔,也歸類此性質。

特別的一點,表演性質與祭拜性質兩種性質的三太子,均有差別,表演性質的三太子有一些配飾(如奶嘴、墨鏡、大型手套……等)來增添三太子的特別感,並加入LED燈條,走路時較為跳舞風格,而祭拜性質的三太子均持有法器,走路活潑但不失莊嚴,並沒有任何配飾。

特殊造型

[编辑]

所有神將裡面,如果牽涉到動物相關之神(如:金雞、玉犬將軍或者、牛頭馬面),頭部可能直接以動物形象呈現;或有為人像打扮,於神將頭盔上放上動物頭作為象徵。

服飾

[编辑]

神將穿著服裝也採用京劇風格。又細分為袍(蟒袍和鳳袍)、背甲、靠旗(武將類神祇背後的四面令旗、小型三太子元帥則五面)、褶子、半甲、僧服

頭盔

[编辑]

神將的頭盔均採用京劇各類系帽,將之放大、誇飾後,搭配各式絨球、圓珠裝飾,材質分為紙盔、鐵盔、塑膠盔、金盔、皮盔等。

配件

[编辑]
  • 篙錢:紙質,呈長條狀,有黃色、彩色等,裝結於神將的頭部後方或頭沿兩側,披散於肩背。通常為陰司或精怪等角色所使用,據說受到驚嚇之孩童即可索取篙錢化解驚嚇。
  • 鹹光餅:盤掛在神將胸前,仿效古代軍糧,現作為供信眾求平安之用。
  • 手部配件:陰(地府)系神明多持拿刑具,陽系(天庭)持拿配劍、銅錘、拂塵令旗方天畫戟斧頭等,但最多繞境均採取陰系、陽系均可持拿的手錢、手絹等。
  • 背揹配件:以神將武器為主,均大多都是寶劍及特殊法器,七爺背紙傘。但大多數神將均無配件。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甘满堂. 闽台庙会中的神将阵源流及交流融合创新. 福建艺术. 2024, (3). 
  2.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孩囝陣頭. 
  3. ^ 國家文化記憶庫. 鼓板樂. 
  4. ^ 連江縣志網路版. 第二章 藝文活動(一). 連江縣志 文化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11). 
  5. ^ 國家文化記憶庫. 保長公.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