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吴雷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吳震春 (1869年)
吳震春

吳震春(1869年—1941年),字雷川以字行,籍贯浙江杭县,生于江苏徐州清末翰林出身,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基督教中国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于1886年考取秀才,1893年考取举人,1898年考取进士,而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1903年,吴雷川短暂担任江北高等学堂校长。1906年-1911年,其又担任浙江高等学堂校长,并因办学殊绩被晋授为翰林院編修辛亥革命后,他担任浙江教育司佥事, 并一度被民众推选为杭州市民政长(未就职)。中华民国建国后,他受蔡元培邀请,前往北京就职,历任教育部佥事、参事。1914年夏,因其友人常去教会,吴雷川购买《圣经》阅读三天,自此认为基督教有助于救国。1915年圣诞节前夕,他正式接受圣公会洗礼,成为基督徒。1922年-1941年,他进入燕京大学任教,并在1926年被升为燕大副校长。1928年,他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29年-1934年担任燕大校长。除教育事业之外,他也是中国本色化神学的代表人物,提倡“折中的神学”,并撰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墨翟与耶稣》等著作,坚信基督教的精髓早已存于中华文化体系(尤其是儒家)之中。[1][2]

生平

[编辑]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3],后授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

民国元年(1912年),任浙江教育司佥事,後任北京教育部参事。民國十五年(1926年)後,歷任燕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常任次长,民國十八年(1929年)任燕京大學校长。

參考

[编辑]
  1. ^ 邸永君. 翰林基督徒吴雷川.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7-11-19. 
  2. ^ 仲佰. 吴雷川.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07-14. 
  3.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九):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月。癸丑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一甲进士三名夏同和、夏寿田、俞陛云业经授职外。李稷勋、陆懋勋、魏家骅、姜秉善、黄诰、傅增湘、孟锡珏、秦曾潞、叶在藻、何作猷、江志伊、潘鸿鼎、何元泰、施愚、荫桓、庄清吉、黄大埙、梁用孤、丁惟鲁、李福簡、华焯、朱耀奎、吴震春、张鸿基、伍毓崧、于式棱、吴功溥、曾广嵩、李彝坤、何联恩、赵东阶、易子猷、江明源、淩福勋、何国澧、李端棨、管象晋、张鸣珂、崔肇琳、罗琛、邓邦述、蒋熊、张学智、周渤、云祥、魏鸿仪、蒋炳章、阿联志琮、陈骧、查秉钧、陈培锟、钟锡璜、章际治、张履春、文斌、黄彦鸿、董若洵、寿富、郭恩赓、陈汝康、潘昌煦、袁励准、饶叔光、鲁尔斌、计邓起枢、周维藩、牛东藩、谢绪璠、朱名炤、胡浚、蔡侗、鄧曾彠、余宝菱、黃壽袞、范桂萼、高桂馨、龙焕纶、林东郊、陈海梅、王兰庭、冯绍唐、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