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鯤鯓代天府

坐标23°17′10″N 120°08′35″E / 23.2861318859851°N 120.143085840677°E / 23.2861318859851; 120.14308584067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南鯤鯓萬善堂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正殿(古蹟本體) 地图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南市北門區蚵寮里蚵寮976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代天巡狩
李、池、吳、朱、范 府千歲(五府千歲)
廟格代天府
建立时间南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
清朝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
官方名称南鯤鯓代天府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评定时间1985年11月27日
詳細登錄資料
地圖
地图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别称南鯤鯓代天府王爺祭典
官方名称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
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
登錄種類:信仰
评定时间2010年3月3日
詳細登錄資料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别称南鯤鯓代天府王爺祭典
官方名称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
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
登錄種類:信仰
评定时间2013年10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

23°17′10″N 120°08′35″E / 23.2861318859851°N 120.143085840677°E / 23.2861318859851; 120.143085840677 南鯤鯓代天府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王爺廟,因分靈眾多又被稱為臺灣王爺總廟,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范、府千歲五府千歲(民間亦稱為鯤鯓王)。廟址在臺南市之西北方,位居槺榔山虎峰,俗稱南鯤鯓王爺廟(簡稱南鯤鯓廟南廟)、南鯤鯓五王宮,並與歸仁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不僅是全台灣面積最大、廟史最悠久的王爺廟之一,也是臺南市最大的廟宇。其建築規模宏大,因其精湛的石雕、彩繪和剪黏藝術而聞名。

南鯤鯓代天府今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之國定古蹟國定民俗。亦是臺南縣政府選定的「八景八勝三園」之一、台61線台84線臺17線臺南段的重要旅遊景點。

沿革

[编辑]

創立

[编辑]

相傳於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至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其中船內奉有傳說為跟隨唐高祖李淵討隋建唐的開國功臣(相傳其名諱為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其中已知僅有李王於新唐書舊唐書之中有其列傳與史料記載)等五王神像及中軍府神像,被漁民迎接後而建草寮供奉。由於神蹟頻傳,信仰逐漸擴展,地方信眾遂倡議建廟,並於明明朝永曆十六年(1662年)創建落成,稱為「南鯤鯓廟」,又稱「開基廟」,風水上被譽為「浮水金獅活穴」。後因南鯤鯓沙洲遭海水侵蝕而逐漸淹沒、崩毀,信眾決議遷廟,改選北門地區的槺榔山為新址。該地在風水學上被視為「虎穴」。[1][2]

1662年,南鯤鯓代天府於南鯤鯓嶼正式創建[3]。隨著原址沙洲遭受海水侵蝕,信眾遂於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遷建於北門地區的槺榔山虎峰地帶,1817年二月,王姓與洪姓族人率先倡議遷建代天府,並發起集資興工。然而工程規模浩大,資金與建材短缺,董事們一度陷入困境,。適逢此時,麻豆一名婦人郭鳳官據傳夜夢五府千歲現身,託夢請求捐資助建。郭氏遂乘烏轎遠赴南鯤鯓,捐贈白銀一千兩。此舉使建廟進度得以順利推展,並於1822年(道光二年)六月六日竣工,廟名定為「代天府」。[4]

道光年間,南鯤鯓由海中沙洲逐漸轉變為與陸地相連的沙埔,交通日益便利,促使信仰圈擴展,廟宇規模亦隨之擴張。1864年(同治三年),廟宇部分建物毀損,蚵寮庄信眾吳港等人發起重修。1872年(同治十一年),增建後殿「青山寺」,主祀觀音佛祖。

日治時期

[编辑]

臺灣日治時期,廟後方的急水溪經常氾濫成災,威脅廟地安全。其中附祀神祇「囝仔公」更曾被洪水沖毀,後暫時遷至廟東北側奉祀。隔年,廟方依五府千歲指示,號召善信逾兩萬人合力築堤護廟,歷時數月即告完成,該堤因而被命名為「五王堤」。1920年,在由北門庄人士王謀等人發起擴建計畫,歷經三年募資共籌得三十萬元,於1923年2月1日動工,1928年4月26日舉行入廟大典。整體工程至1937年2月完工,除正殿重修外,亦增建中軍府、城隍衙、青山寺、天公壇、娘媽殿等建築。

此次擴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王火艾、王輅生等人擔任負責[5]。由於廟宇鄰近海邊,終年受潮濕海風吹拂,原有木構建築易遭腐蝕,因此在此次修建工程中大幅增加石材使用比例,以提升建築耐久性。其中以「鳳羽藻井」為代表作。殿脊裝飾採雙龍護塔形式,正殿從中墩、區脊至垂脊、懸魚的剪黏作品,則出自剪黏藝師葉鬃之手。

近代

[编辑]

戰後時期,廟頂出現漏水情形,屋瓦與剪黏亦逐漸毀損,經重修後於兩年內完工。1968年,代天府啟建「戊申科南鯤鯓代天府建廟三百年大,後續陸續擴建廟前頭門拜亭、萬善走廊、香客大樓與園林造景等設施,其中以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落成的牌樓山門最為宏偉,該牌樓由王錦木設計。[6]

1993年,凌霄寶殿動工興建。1994年,臺南縣政府委託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執行修復研究與規劃工程,針對屋面、牆面、木雕與彩繪等部位進行整修[7]。2005年再進行整修工程。[8]

2010年高雄地震發生後,代天府古蹟本體受損。[9]。廟方遂展開修復工程,並於2012年完成修復,於同年11月15日舉行入廟安座大典[10]。2013年10月4日,文化部公告指定「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為國家重要民俗[11][12]。同年10月28日,南鯤鯓代天府獲頒「十大殊榮」,包括:臺灣王爺總廟、國定古蹟、國定民俗、米其林三星旅遊景點、十大廟宇建築、十大廟會、新十二大景點、十大陸客宗教聖地、分靈廟宇數超過21,000間,以及年香客人次達700萬[13]。2014年11月27日(農曆十月初六),代天府啟建「甲午科護國慶成祈安羅天大醮」[14]。翌年,即2015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八日),接續舉辦「乙未科羅天大醮週歲謝恩祈安福醮」,延續大型祈安法會傳統。

2025年7月6日,檜木牌樓丹娜絲颱風倒塌。[15][16]

祀神

[编辑]

圖集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註腳

[编辑]
  1. ^ 臺南研究資料庫. 臺南研究資料庫.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7) (中文(繁體)). 
  2. ^ 南鯤鯓廟誌. 臺南研究資料庫.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7) (中文(繁體)). 
  3. ^ 臺灣「王爺總廟」、「國定古蹟」.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5). 
  4. ^ 劉枝萬.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灣之瘟神廟〉. 臺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5-12: 273-274. 
  5. ^ 屬於臺灣人的文化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2.0. 大木匠師-王錦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2025-07-07] (中文(繁體)). 
  6. ^ 王錦木設計南鯤鯓代天府木牌樓.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5-07-07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8) (中文(臺灣)). 
  7. ^ 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 《第二級古蹟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局研究記修復計畫》. 台南縣: 台南縣政府. 1996. 
  8. ^ 郭書宏. 南鯤鯓代天府 將花五年維修. 人間福報. [2025-07-07] (中文(臺灣)). 
  9. ^ 劉婉君、吳俊鋒. 鹿陶洋江家古厝震損 成危樓. 自由時報. 2010-03-10 (中文(臺灣)). 
  10. ^ 南鯤鯓金玉旨 萬兩重 市值6億.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11. ^ 文化部網頁公告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為重要民俗.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12. ^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賴市長參與文化部授證典禮.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8). 
  13. ^ 南鯤鯓代天府十大殊榮.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14. ^ 甲午科護國慶成祈安羅天大醮日程表.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15. ^ 楊思瑞. 南鯤鯓代天府牌樓不敵颱風倒塌 廟方規劃收藏檜木結構[影]. 中央社. 2025-07-07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7) (中文(臺灣)). 
  16. ^ 萬于甄. 丹娜絲風太猛!南鯤鯓牌樓12支雄偉柱子全遭吹倒 泡在水中. 聯合新聞網. 2025-07-07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7) (中文(臺灣)). 
  17. ^ 代天府奉祀神佛祭典.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2). 

参考資料

[编辑]
  • 涂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6. 
  • 黃文博. 《南瀛王船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2000. 
  • 謝宗榮. 《臺灣的王爺廟》. 遠足文化. 2006. 
  • 謝奇峰. 《圖解臺灣神明圖鑑》. 晨星出版社. 2014. 

紀錄片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