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关
九龍關(英語:Kowloon Customs),俗稱「新關」或「洋關」,在清末時期設立於香港九龍邊界的海關。九龍關屬當時的中國粵海關屬下之分關,由西人管理,職責是徵收鴉片關稅和厘金,以及監察船隻的海上活動和走私活動。[1][2]
歷史
[编辑]清代
[编辑]背景
[编辑]1853年,上海發生太平天國和反清復明起義,民眾搗毀了清政府在上海設立的常關(上海江海關),外國商人因而成立由洋人管理的中國海關,自行收集稅款再移交清政府。之後新關最初在上海的江海關成立。由於新關使用現代管理方式及廉潔的作風,稅收成效十分明顯。因此,清政府各通商口岸相繼成立新關,逐步取替常關,繼續由洋人管理。
九龍邊界常關的設立
[编辑]1860年,九龍半島根據《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1868年,兩廣總督瑞麟宣佈在九龍邊界東西兩面以及澳門設立六處厘卡,向運送鴉片的木船徵收厘金,同時派出緝私船到港澳附近海面巡邏緝私。清政府為免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干預,命瑞麟於1871年6月,在廣東海面設常關稅卡並與厘卡合併,開始徵收鴉片稅厘。設在香港外圍的稅廠有四處,包括汲水門、九龍城、佛頭洲和長洲。其後一些香港商人表示清政府的海上緝私活動令他們利益受損,因而多次要求港府反對有關措施。歷任港督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都未能實現,廣東常關在香港四周海面的緝私徵稅仍得以維持多年。[3]
九龙关的建立
[编辑]1885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同意,对运入中国之鸦片,每箱征收税厘一百一十两;翌年,中英《管理香港洋药事宜章程》规定,总税务司海关可在九龙中国境内,另设海关,俗称「洋关」,接管汲水门、九龙城、佛头洲,及长洲四关厂,及所属各厘金局站卡。1887年3月15日,英人摩根(T.A. Morgan)首任九龙关税务司,4月2日九龙关建立,总关设于香港维多利亚城皇后大道中十六号至十八号银行大厦二楼。九龙关自创立后,摩根立即改组原有之关厂及厘金局站卡:汲水门关厂下设荃湾、朱谷湾、深水埗分厂;九龙城关厂下设沙田分厂,佛头洲及长洲关厂如旧。[2]
1890年,英人柏卓安(J. Mcleavy Brown)继任九龙关税务司,为制止陆上边境之鸦片走私活动,除增加关勇及建造新关厂外,并于边境建筑栅篱,中开通道供商旅出入,以关勇日夜巡逻。1891年,汲水门、九龙城,及佛头洲新关厂建成启用,边境栅栏工程亦告完成。1895年,深水埗关厂建成,该厂为鸦片查验、征税、分装打包,及贴海关印花之所。[2]
九龙新关
[编辑]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九龙半岛以北的新界地域于4月间移交英方,九龙城及深水埗两关厂随即关闭;10月,汲水门、长洲,及佛头洲关厂关闭,新关厂改设内地:九龙关改称「九龙新关」;大铲及伶仃关厂取代汲水门关厂;沙鱼涌及三门关厂取代佛头洲关厂;长洲关厂则由东澳关厂取代,归拱北关管辖[4]。时各新建关厂均为草栅,甚为简陋。[2]
1900年,深圳河税收关厂建立,沿边之溪涌、沙鱼涌、叠福、下沙、盐田、沙头角、龙津墟、车公庙,及赤湾等缉私关厂,因建立仓促,故皆只得借用公房、庙宇,或租用民房办公。1903年,边境各关厂进行调整:大铲、伶仃、深圳河、三门为税收关厂;桂庙、沙头、龙津墟、罗坊、盐田、溪涌、南澳、叠福,为缉私关厂;沙头角、沙鱼涌为税收兼缉私关厂。1907年,九龙关迁入渣打路约克大厦三楼;赤湾、桂庙、沙头、龙津墟、深圳河、罗坊、沙头角、盐田、溪涌、沙鱼涌、叠福、下沙、南澳等厂皆调整为缉私关厂;新安县边界乡彭城盐埠加设税收分厂,属大铲税厂管辖。翌年,深圳河、三门、南澳新关厂建成启用。1909年,大铲关厂从大铲岛迁趸船上办公;翌年,原设溪涌之缉私总部亦迁至盐田关厂。[2]
民國時期
[编辑]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初广东省宣布独立,九龙关边境关厂划分三区:深圳湾沿岸各关厂为西区,总部设在桂庙;大鹏湾沿岸各关厂为东区,盐田为总部;陆上边境各关厂为中区,总部设于深圳;由总关直辖。1912年2月14日,九龙关辖下之关厂、分卡,及关艇,均改悬挂中华民国五色国旗,其组织体制遂转依新政府指示。[2]
共和國時期
[编辑]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九龙关,将其总部机构由香港撤回深圳,并于1950年将“九龙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龙海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後,“九龙海关”更名为“深圳海关”。[5]
英佔新界前的九龍關廠位置
[编辑]
九龍關一般會設立在近海的位置,以便監察船隻的海上活動和走私活動,有多個關廠,在英國佔領新界前,包括以下地點:
關廠名稱(地點) | 轄下分廠 | 1899年接替之關廠 |
---|---|---|
九龙城(龍津渡碼頭) | 沙田 | (無) |
汲水门(馬灣) | 荃湾 朱谷湾(地點不詳) 深水埗(位於荔枝角,今饒宗頤文化館位置) |
九龍新關: 大铲(大鏟島) 伶仃(內伶仃島) |
佛头洲 | (無) | 九龍新關: 沙鱼涌 三门(三门岛) |
長洲 | (無) | 拱北關: 东澳(東澳島) |
九龍關設立時通常在旁立有「九龍關地界」碑石,以列明關廠的位置。
參考文獻
[编辑]- ^ 饒宗頤文化館. 九龍關地界碑石 (1887年).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2.2 2.3 2.4 2.5 湾区旧事/清朝九龙关之兴衰. 大公网. 2022-11-01 [2025-04-30].
- ^ 「龍津橋及其鄰近區域」歷史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最終報告,2012年12月
- ^ 海关史话 百年海关遗址背后的故事……. 搜狐网. 2019-05-31 [2025-05-01].
- ^ 本关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关. 2023-09-12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