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乙弗勿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乙弗部

乙弗勿敌国(约390年—约430年)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位于今青海湖畔的一个鲜卑部族國家

历史

[编辑]

起初,乙弗部依附于拓跋部代北建立的代国。386年,拓跋珪代王不久,在一次内部纷争中,乙弗部在其首领代题的率领下,于当年五月叛离拓跋珪,自行发展。同年秋天,迫于形势,乙弗部又返回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西北一带),重新归附拓跋珪。不久,代题因担心遭受迫害,悄然逃亡[1]。乙弗部由其孙倍斤继续统领。后来,代国受到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内部爆发王位之争。为稳定局势,拓跋珪处死亲信于植等五人,但仍感不安,于是迁至阴山以北。其后,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及乌丸诸部纷纷叛离。大约在这个时期,乙弗部分裂为两支:大部离开盛乐,西迁至青海地区定居;少数人以乙弗朗为首,留居盛乐一带,继续依附拓跋氏,不久后便逐渐散亡。

乙弗部等鲜卑部落到达河西后,与另一支鲜卑部落秃发部为邻。394年,秃发部首领秃发乌孤为迫使鲜卑各部顺服,向折掘部和乙弗部发动攻击。折掘部被迫西入祁连山区,乙弗部则远迁至青海湖滨,建立乙弗勿敌国[2]

乙弗勿敌国位于吐谷浑北面,这个国家境内有一个叫“屈海”的大湖(即今青海湖),环绕一圈大约有一千多里。这个国家有上万户,风俗习惯和吐谷浑相同。不过他们不认识五谷,只吃鱼和一种叫“苏子”的东西。苏子的样子像中原国家的枸杞子,有的红色,有的黑色[3]

乙弗勿敌国的居民,除了乙弗鲜卑人外,还有当地的卑禾羌人。他们和平杂居,并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因此有些史料按照北方民族的称谓,将其称为“卑禾虏”。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乙弗勿敌国的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牲畜数量大幅增长。

乙弗勿敌国建立后,频繁遭受北凉南凉西秦北魏吐谷浑等国的进攻。在此形势下,该国不断向周边强国进贡称臣。414年,南凉国主禿髮傉檀为实现统一鲜卑各部的理想,率领7000名骑兵攻打乙弗勿敌国。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秃发傉檀率军凯旋、掠得牛、马、羊40余万头之际,其国都却已为西秦攻破,太子秃发虎台被俘,秃发傉檀被迫向西秦投降,南凉遂灭亡。

422年,西秦国主乞伏熾磐攻打乙弗部的乙弗窟乾,迫使其投降。随后,乙弗部首领乌地延率领两万户向西秦投降,被封为建义将军;不久,乌地延去世,他的弟弟他子继任首领,把自己的儿子轲兰送到西平做人质。后来。他子的堂弟提孤等人率领5000户向西迁移,背叛西秦。凉州刺史出连虔派使者前去劝说,提孤等人于是归降。乞伏炽磐认为提孤奸诈狡猾,终将成为边患,于是征收乙弗部的6万匹战马。两年后,提孤等人又煽动族人,向西逃出塞外。他子则率领5000户进入西平居住[4]

在430年前后西秦灭亡之际,吐谷浑据有其旧地,乙弗部臣服吐谷浑,其首领成为吐谷浑渠帅,称青海王。从此,乙弗勿敌国逐步融入吐谷浑政权,作为独立政权的历史结束[5]

439年,北魏灭北凉。随后,乙弗部的莫瑰西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氏的高祖)率领部分族人归附北魏,被封为定州刺史、西平公[5]

444年,北魏晋王拓跋伏罗率兵讨伐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利延远遁,其堂弟阿史那伏念等率领13000户投降北魏。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原并入吐谷浑、并成为吐谷浑渠帅的乙弗部首领匹知也向北魏投降。不久,他派其子乙藻(即莫玫)前往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向魏太武帝进贡。北魏大军东撤以后,慕利延卷土重来。此前投降北魏的吐谷浑各部,包括原乙弗勿敌国人在内,又重新归附吐谷浑。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原乙弗勿敌国人最终融入吐谷浑族群之中[6][7]

参考文献

[编辑]